因此從火星表面上會看到火衛一從西邊升起,然後在4小時15分鐘或更短的時間內劃過天空在東邊落山。
由於軌道週期短以及潮汐力的作用,火衛一的軌道半徑在逐漸變小,最終它將撞到火星表面,或者破碎形成火星環。
它是火星的兩顆衛星中較大也是離火星較近的一顆,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也是太陽系中所有的衛星與其主星的距離中最短的。
火衛一的幾何尺寸大致是27公里長、22公里寬、18公里高,雖然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衛星之一,但仍然是一個巨無霸。
相較於火衛一,火衛二就要小得多,平均半徑為6.2公里,而且距離火星有23460公里,並不適合建立中轉站。
摘星號在火星同步軌道上只停留了兩小時。
胡波與李啟偉計算好火衛一的相交軌道後,摘星號開始加速下降,在火衛一的環繞軌道上追上了它。
火衛一上有一個巨大的撞擊坑,叫斯蒂克尼撞擊坑,直徑達到了8公里左右,深約1公里,是計劃中選定的理想著陸位置。
火衛一表面的重力接近於零,更沒有大氣層,摘星號輕鬆地飛進了斯蒂克尼撞擊坑。
摘星號的速度調整到與火衛一相對靜止後,停在了坑底凹凸不平的地面上。
鍾成將一面亞洲聯邦的五星紅旗鄭重地交給了趙唯,胡波將協助他將這面國旗插到撞擊坑邊緣突起的高地上。
三名紅星公司宣傳部的人員也將隨行進行報道攝像。
鍾成和葉文浩則帶領工程人員下去固定摘星號以及勘探地形地質,確定中轉站的建設位置。
十幾個人換上了工程機甲,進入了減壓艙。
減壓艙中的氣體被抽空後,透過外面的氣密門開啟。
趙唯興奮地跳了下去,結果沒往地面落,反而是尖叫著直往天空飛去。
鍾成笑著飛出去,一把拽住他,驅動機甲落到了火衛一的地面上。
趙唯尷尬地解釋,自己高興過頭了,忘記火衛一上面沒有重力。
其實他這一陣也努力進行了工程機甲的操作訓練,雖說不是很熟練,但也不至於這麼丟臉。
胡波等人跟著落了下來,鍾成把趙唯交給胡波,他們一行五人往撞擊坑的外圍飛去。
他們這些老手有長期在小行星零重力表面工作活動的經驗,鍾成很放心。
鍾成帶人剛把摘星號的四組輪子固定在火衛一地面上,通訊器內就傳來歡呼聲。
他轉頭一看,在撞擊坑一側的高地上,一面巨大的五星紅旗已經在火衛一上空“迎風招展”了。
火衛一沒有重力和空氣,國旗是用碳纖維支架撐起的。
十分鐘後,鍾成高興的心情還沒有平息,機甲通訊器中又傳來一聲驚呼:
“鍾董,地面下有情況!”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