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武十八年,夏六月。
永平府,陽山鎮。
這裡比鄰府城,雖然屬於山區,但卻物產豐富,山林中有不少的百姓躲避了兵災,從而活了下來。
也算是因為如此,他們迎來了紹武時代,三年的免稅期,不僅讓他們恢復了生機,更是昌盛繁榮起來。
在永平府的北邊,屬於山海關,一個關內關外的要道,永平府也因此沾染了財富,在商人的來往之中日趨繁榮。
不過,六月卻是夏稅最緊要的時刻,一輛輛的的牛車,或者獨輪車,在大量民夫們的推動下,去往縣城。
永平府在京城附近,他們不需要忍受商人的剝削,用珍貴的糧食來換取銅錢和銀圓,只要要將糧食直接送去縣倉即可。
不過,對於各個村落來說,他們需要將糧食先送到陽山鎮才行。
寬敞的官道上,幾十個村民推著獨輪車,晃悠悠而勻速的向前行進。
而在後方,一個面色略顯白皙,但眉目清秀的中年人,帶著兩三個長工,趕著兩輛驢車,不急不緩地落在後面。
“洪老爺,你這樣太慢了。”
這時候,村長從前方走到後方,看著悠哉的中年人,勸說道:“咱們得儘快趕到鎮上,然後還要去縣城,再晚天就黑了,得等明天了。”
話語中,頗有幾分奉承。
沒辦法,這位洪賜老爺不僅是村裡最大的地主,而且還是通文識字,與鎮上鄉長老爺溝通賦稅,可都得由他來安排。
不然的話,一番責難下來,時間倒是算了,還得損失大量的糧食。
“好的!”失神狀態下洪賜回過神來,露出一絲笑容:“我儘快。”
說著,他催促了起來。
不一會兒,整支隊伍徒然快了許多,在日中時分,抵達了陽山鎮。
作為附近二十幾個村落的中心,鄉三老在鎮上建立了一座衙門,青磚碧瓦,門口兩座小獅子,臺階也不過兩三級,甚至比不上普通的財主屋宅。
且只有十幾間房,與縣衙相比,更是土得很。
可謂是雲泥之別。
但對於整個陽山附近,方圓幾十餘里,萬餘百姓們來說,這就是他們的政治中心。
鄉間的訴訟,只要不出人命,都是由鄉老主持。
平常的賦稅徭役,則是由鄉長主持。
而抓賊和民兵,則是鄉警來負責。
他們是衙門的觸手,從九品的官銜,領著十塊錢,十石糧,讓他們不再是世襲,而是能上升的流官。
雖然做到頭也不過是六房書辦,或者典吏,但也是種盼頭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