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連淮河、洪澤湖和長江的水道,至今還未命名,官方一律以洩洪道稱之。
顯然,對於這條河道,無論是民間還是官場,都想讓皇帝來命名,這樣就能顯得榮耀。
于成龍自然也知曉這件事,心中自然也是同意。
甚至,他恨不得皇帝親自南下,看看這條洩洪河。
政績,這是官吏們最為看中的。
安徽、江蘇的文武***,自然各自散去,而於成龍,則攜帶著家僕,與侍郎孫江,攜手入京。
自然,其乘坐的,乃是運河上的商船,
兩層高的商船,能夠一次性載運數十人,寬闊而又舒適,其載重為兩百石左右。
壓倉的商品有很多,讓人目不暇接。
雖然步入了秋季,運河水量消減,但船隻依舊繁多,讓本就不寬運河越發擁擠起來。
排隊過關的船隻,連綿數里地。
對此,于成龍倒是稀罕,他瞅了幾眼,道:「我聽說,這些年來最流行的是海運,怎麼運河看上去仍舊不曾消減,反而日趨多了。」
「您有所不知。」船主身著綢衣,倒是略顯富態,他招呼著水手們划船,一邊道:
「海運雖然方便,但架不住有風浪啊,雖說百中無一,但到底還是有風險,比不過運河。」
「況且,海船少則五六百料,多則千餘料,造一艘幾千、上萬塊錢,這可是一大筆錢,一般人可承擔不起。」
「朝廷的四百萬石漕運走了海,剩下的那些位置,可不就是咱們商人佔了嗎?熟路不走,走生路,這是經商的大忌。」
聞聽此言,于成龍倒是微微點頭,這話說的不假。
人的慣性,都是走熟不走生,相較於利潤大成本高的海運,利潤固定路線固定的運河,自然更受中小商人們的青睞。
沒有一定的家產,是很難走海運的。
這時候孫江也走出艙,他披著一件長袍,淡淡道:「除此以外,北溟,你忽略了一件事,並非是所有的商人們,都是至京城,中途下船轉運的,也不在少數。」
「山東的臨清,通州,都是中轉站,兩地的物產都有,何必捨近求遠,入京城呢?」
商人連連點頭,表示贊同:「京城日常所需的糧食、瓜果素菜,河北、山東就在足以供應,所需的只是一些奢侈罷了,如蘇繡等。」
「其佔運河商船的不足三成。」
于成龍恍然。
他眺望著排成長龍的船隊,臨河兩岸,各種吆喝聲不止,旗幟飛揚,酒肉飄香,讓人陶醉。
他是山西人,對於這種水運繁忙,一直持有新奇之感,同時作為官場之人,他也明白船隻多意味著什麼。
關稅,運河上大量的關稅。
北起京城崇文門,南抵杭州北新,八大抄關,源源不斷的為朝廷供給錢財,可以說是坐著收錢。
像他挖掘河道,這兩年都是支用的淮安和揚州鈔關的關稅,可以說極其富裕,根本就沒有錢糧短缺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