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永宗島。
作為仁川城外,漢水入海口附近的島嶼,小小的永宗島,此時卻迸發出別樣的繁華。
新的朝貢條例頒佈後,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友好通商,朝鮮就將通商地點安排在永宗島。
所有來往朝鮮的外商,必須且只能在永宗島居住,不得隨意跨越至朝鮮陸地。
而且,作為尊王的松商和萊商,壟斷了朝鮮對外貿易,一如後世滿清的廣州十三行。
由此,永宗島迅速地建成了一座無有城牆的永宗城。
當黃宗羲踏入此城時,恍若來到了一腳跨越了三國。
映入他眼簾的,自然是充滿著江南風味的建築,雍容典雅,樸素中又帶著些許宏大。
明式建築佔據這座城的一半還多一些,身著短衣褐服的水手,以及綾羅綢緞的富商比比皆是。
而佔據另一半的,則是充滿異域風情的朝鮮和日本建築,低**仄,精巧玲瓏,讓人耳目一新。
這些日本人,則是因為閉關鎖國政策,不得不留在海外的商賈,他們如今反而成了國內大名的代理商,出售和進口所需要的商品。
大量的明朝貨物、朝鮮商品、日本商品在此地匯聚,形成了這個時代極其繁華的商業中心。
僅憑此城,朝鮮月入萬塊銀圓,可謂是守著了一座礦山,連綿不絕。
“我等小國外臣,拜見天使。”
幾個身著朝鮮官袍的官吏,看起來富態而又圓滑,有禮有節地向他行禮。
其口中純正的北京話,讓身為浙江餘兆人的黃宗羲頗為汗顏,比他標準多了。
“我此次前來,只是去往漢城宣召……”
隨口解釋了一番,黃宗羲這才在眾人的簇擁下,接受了一場宴席。
在鄭森回京,升任琉球特使不久,黃宗羲等一批翰林們也在地方磨礪了差不多了,回京安排了職位差遣。
與前輩們不同,他們並不能去詹事府和翰林院,亦或者國子監就職,而是在六部中擔任主事。
黃宗羲在理藩院任職,就撈到了這麼個差使,宣詔。
功勞等若於無,只有一點好處,那就是能名正言順夾帶貨物去朝鮮,還能夠收受賄賂。
這一趟,起碼能給他帶來兩三千塊銀圓的收入。
“天使,聽說上國與日本要打起來了?”這時,永宗縣令忙燥地問道,滿臉的興奮之色。
酒過三巡,黃宗羲也知曉這群官吏都是商人出身,規矩鬆懈,也就不以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