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皇帝此時也沒閒著,他也閒不住。
要不給自己找點事做,不然天天在一起胭脂粉堆裡轉悠,鐵打的也吃不消。
忙活完蒸汽機後,朱誼汐就看了看了呂大器的奏疏。
這老小子,離開北京城快一年了,生怕皇帝忘記了他,隔三差五的就寫信來彙報。
這一招倒是挺靈,朱誼汐看著他這些對於軍戶衛所制度的控訴,寫實,倒也是津津有味。
呂大器去了九邊,除了一開始在薊鎮乾脆利落外,其餘的地方,根本就沒想象中的困難。
軍官們吞併土地,平常日子都是快樂,但等到這王朝末年,九邊不斷的抽調精兵到內地平亂,時不時得還要勤王。
缺錢也就罷了,關鍵還有旱災、瘟疫,最後還加了個邊患,若不能吞地,這些軍官們早就破家了。
到了萬曆之後,九邊重鎮的精銳,都是將領的私兵,家丁,靠著他們才能勉強撐起萬里長城。
士兵們苦,吃不飽穿不暖;將官們也苦,十幾年累死累活,不及文官一年的貪墨。
所以,邊鎮上下,早就腐朽不堪。
這種情況下,不改則死,改了也死,所以朱誼汐決定一股腦推了倒了事,省得麻煩。
窮巴巴的將官們收到了朝廷的餉錢,二話不說就把軍隊交出來,對於各種政策舉雙手贊成。
軍戶不稀罕當,都想著當民戶。
後來,呂大器在各軍鎮,最主要的任務竟然是斷理積攢多年的案件。
而因為人口的離散,各種天災病禍,大範圍的撂荒,使得土地問題迎刃而解。
“好傢伙。”
朱誼汐看著奏疏,幾個兵鎮加起來都沒十萬人,這還是加了固原、榆林等陝西早就安置的軍鎮,實際上老弱只有三五萬。
至於百姓,衛所十室九空,縣城附近幾十裡,都聽不到雞叫狗吠,炊煙根本就沒有。
可以想象,若不遷移百姓,用不了幾年這些防線就會回縮幾百裡。
清朝的回亂怎麼回事,不就是因為明末陝甘地區死傷太多,導致人口空缺,讓人有了可乘之機。
畢竟土地在那,你不在,別人就來了。
要知道陝西可是漢人大本營,可見明末是有多慘。
本來朱誼汐還是有些猶豫,往陝甘寧地區遷移人口是不是沒有必要?
人口少一些,對陝北平原的恢復也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