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敵元帥府,即禦敵之幕府也,乃是為了儘快的處理軍事而籌備的機構,一如滿清的軍機處。
還有抗日時期國民政府的統帥部,蘇聯對抗德國而成立的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日本的大本營等等。
權力大,效率高,決斷快,這是它的優點。
同樣,軍機處這種臨時機構,短時間內還行,都是長期保持,就是形成壟斷,從而影響權力構成。
當幼主臨朝時,軍機處就會失靈,政府沒有了決斷,失去大腦。
從權力構成來看,慈禧的上位,是偶然,也是必然。
這也是內閣的相較而言的優勢。
第一日,元帥府就達成了數十道軍令。
首先,以李經武坐鎮淮安,統兵五萬,駐守運河;白旺、王光恩、閆國超、趙光遠等,分駐各地,層層以守。
再後,戶部以運河為節點,分設糧倉,每日所儲不過三日之糧,以防滿清奪取。
元帥府一經組建,內閣三人加入其中,兵部、五軍都督府,參謀司,戶部,工部,兵部等部門加入其中。
也就是說,這些人需要隨時待命,輪班輪值,皇帝一經發令,必須要去執行,即口出即行。
沒有了內閣的討論,也沒了所謂的廷議,可謂是迅速而又直接。
鳳陽不用說,在張獻忠火燒中都時,城內的富戶都被擄掠乾淨,百姓也跟著跑了,人口十失之五六。
再加上劉澤清、高傑、劉良佐等人的暴政,百姓逃亡不可勝數。
所以,遷徙的基礎上有的,
一些如鎧甲輜重,糧草彈藥等,也參謀司的統籌下,迅速調派而去。
而在內閣的安排,淮北地區的百姓,開始了大遷徙。
即,從淮安府百姓遷徙入鳳陽府境內,揚州府百姓,遷入廬州、滁州一帶。
這時候,封建鐵拳就開始表演了。
於是,呈現在李定國眼前的,就是連綿不絕地騾馬隊伍,以及大量的船隻。
“啪,快些,老頭子找死!”
而淮安百姓呢,也樂意西去。
無他,實在是黃河奪淮,讓昔日的淮河兩岸多為鹽鹼地,泥沙又多,富饒的淮海平原隨之落寞。
能去鳳陽,成為中都百姓,許多人還是樂意的,但破家值萬錢,依依不捨的大有人在。
“軍爺饒命,軍爺饒命!”
衙役連滾帶爬,忙不迭叩首,額頭髮青。
“若有下次,絕不饒你,滾吧!”李定國擺擺手,揮舞的馬鞭,緩緩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