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為內閣首輔大臣,荀攸為內閣次輔。
如今朝廷百廢待興,還望二位愛卿多多舉才。”
漢朝的官制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可以開府建牙,形成一個獨立的小朝廷。
職能上雖然各有劃分,但是多有重疊,管理上有些混亂。
而且三公九卿的職位也常常在變動,從司馬、司空、司徒,變成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又變成了太傅、太尉、司徒。
有時候又有太師、相國、大將軍等等官制插入三公之中,一樣有開府建牙的權力。
光是東漢以來,三公九卿的官職與職能都改變了無數次,混亂無比。
而且三公九卿制度侵蝕皇權,強勢的三公甚至可以跟皇帝頂牛。
所以劉辯打算引入明朝的內閣制,同時設立獨立的軍機處,使得職能劃分更加清晰明瞭。
皇帝既能大權獨攬,又不會太過操勞。
當然,他不能一下子就激進地變革朝廷制度,否則那些老臣以及世家大族都要鬧翻天。
他打算讓內閣秘書監先是作為皇帝的私人秘書團隊,這樣慢慢過渡,將朝廷的權力轉移到新機構中來。
況且荀彧等人資歷太淺,也不可能一來就佔據高位。
若是讓那群老臣參與到新制度中來,佔據要職,那麼變革又有什麼意義呢?
他要徵召那些未來有名的文臣武將,但是那些人資歷太淺了,像關羽、典韋還是逃犯,連白身都不如。
這些人徵召來了,也沒法子一下就佔據高位。
所以劉辯就要趁著新制度的過渡時期,將他們安插進來,掌控一定的權勢。
等到他們逐漸立穩了腳跟,就可以逐步地將那批頑固的老臣連同舊制度一起淘汰,而不會影響朝廷運轉了。
當劉辯大略地闡述了一番自己的想法之後,他們愈發佩服起劉辯來,心裡對於朝廷的興盛有了更強的信心。
荀彧二人答應了立刻寫信,邀請他們所認識的人才前來為朝廷效命,同時還舉薦了一批朝中的忠貞之士。
比如鄭泰,何顒,種輯,伍瓊等等。
歷史上就是荀攸跟這幾人策劃刺殺董卓,結果計劃提前暴露,這批人或死或逃亡。
因此,至少在這個時期,他們都是大漢朝的死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