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樹立必勝的信心。
吳起獲得魏文侯重用以後,他積極改革魏軍兵種,建立魏武卒,並在實戰中得到很好的檢驗。
在吳起執掌魏國兵權後,魏國跟秦國為了河西戰略要地進行了拉鋸式的爭奪,最終魏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這時的魏文侯眼光獨到,視野開闊,看到河西緊扼秦國東出咽喉,於是就在河西建立了河西郡,並讓還沒建立大功的吳起執掌河西。
吳起仔細察看地形,感到河西之所以被歷代兵家所倚重,源於這一地區背靠黃河,又是一塊狹長的險要地帶,誰擁有了河西誰就擁有了西出秦巴,東進中原的決定權。
但這個地帶卻有個不利的地方,那就是攻不容易,守更不容易,因為屯兵困難,後勤補給線長,秦國又挨著河西之地,對魏軍防守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特別是吳起看到其中有個戰略高地的地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每次秦軍來犯,必須從高地前經過,吳起就想把這個地方搶到手。
但吳起初掌新軍,他和士兵的感情都不很熟悉,發出的號令能不能令行禁止還是個問號,而眼前又面臨秦軍馬上就要進攻,魏軍後勤補給跟不上來,就河西郡這點兵力孤軍奮戰,能不能打得贏都有說法。
沉思良久,吳起決定採取措施把魏軍的信心調動起來。
吳起把這種調動積極性的方法叫做“行之以信”。
他先令人在北門放了根車轅,然後釋出告示,有誰把車轅挪到南門外,獎勵好田好地。
剛開始士兵不為所動,以為吳起這是忽悠人的,可是當有人把車轅挪走後,吳起真的獎賜了田地,士兵們這才相信吳起講信譽。
看到有人心動了,吳起再次在東門外放了塊大赤石,如果有人挪到西門外,將跟上次一樣賞賜好田好地。
這次士兵們爭先恐後地來搶奪。
見時機成熟,吳起這才下達攻擊令,同時釋出告示說,明天攻打河西戰略制高點,誰率先攻上高地,就晉升他官職並獎勵好田好地。
第二天,魏軍一擁而上,迅速佔領了高地。
吳起這種實打實的樹立信心辦法,比空口說教效果明顯得多,對後世帶兵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是建立殺敵立功的榮譽感。
在吳起對魏軍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有一個基本的思路就是獎勵軍功制度。
這是世界軍事家們普通使用的,百試百靈的有效辦法。
在吳起建立魏武卒的整個過程中,獎懲制度始終也伴隨在魏武卒的左右,挑選魏武卒、培養魏武卒和養活一個魏武卒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其效果卻也是非常明顯的。
吳起把獎懲制度貫穿於整個帶兵理念的核心,他在《吳子》兵書上也多次提到獎懲制度的重要性,指出戰爭勝負主要依靠獎懲制度來推動,把進有賞、退有罰,令行禁止,行之以信作為帶兵之法。
所以在吳起帶的魏軍隊伍裡,從將軍到普通一兵,都渴求戰爭,都希望在戰鬥中取得軍功,從而換來家庭和個人的幸福。
也是在吳起駐紮河西這段時間,魏軍以一當十,跟諸侯國作戰英勇向前,使得秦國沒敢越河西一步。
而吳起在魏國執掌兵權二十多年,也取得了大戰七十二,完勝六十四的重大戰果,不得不說榮譽感所起的作用決不是一般的。
在獎懲制度的實施中,吳起特別注重擴大影響力,從而起到宣傳鼓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