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打仗回來,吳起都要在神廟或兵營舉行盛大的授獎儀式。
立過大功的不分職務大小全部坐到第一排,其次是中功、小功,而且這些功臣所使用的碗筷和食物也按功勞大小劃分,這樣區分的好處,讓那些立有戰功者風光無限,而那些膽小怕死無所建樹的人,感到非常恥辱。
這種榮譽感的教育非常管用,有的甚至影響到官兵親屬,極大的激發了魏軍士兵殺敵立功的決心和信心。
三是發揮骨幹帶頭的模範示範作用。
在華夏古代,兩軍作戰總是先出兩個將軍打一陣,然後大軍掩殺,實際上這就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的表現。
但吳起帶兵,同樣是講究將領帶頭模範作用,但並不是某個人某件事,而是從上到下,所有將領都要起帶頭作用。
這種率先垂範身體力行的做法,是歷代兵家所倡導的。
吳起對模範帶頭作用的運用,還把培養兵士骨幹提到了關鍵崗位上。
他認為,打仗除了將領捨命衝殺外,部屬對戰略戰術的應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他不但傳授各種陣法,還教練兵士從走路到集合一應軍事動作。
雖然春秋戰國時期軍隊編制沒有班長,但吳起那時候就開始發揮了十人一伍的作用,這個伍長就是班長的意思。
他這種打仗先練兵,練兵先練骨幹的做法,對現代帶兵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四是建立官兵平等的和諧關係。
提到吳起帶兵的藝術,民間就有吳起替士兵吮吸毒瘡的典故。
相傳有個士兵在打仗間隙生了毒瘡,滿身刺癢不說,夜晚痛得四鄰不安,看到他痛苦的樣子,吳起顧不得自己是最高指揮的身份,毅然用嘴替士兵把毒吸了出來。
當士兵母親聽到這一幕後,不禁大聲痛哭。
有人不解說,吳起那麼關心你兒子,你還哭什麼呢?
士兵的母親說,你有所不知,正是吳起那麼關心我兒子,我才擔心兒子會替他拼命殺敵,因為他父親也是吳起替他吸了毒瘡,結果拼命死在了戰場上。
如今吳起對我兒子又是這樣,我怕見不到我兒子了。
雖然這是個民間故事,卻道出了吳起帶兵的官兵平等關係。
從上面幾點分析不難看出,吳起帶兵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想怎麼帶就怎麼帶,他是有一整套的帶兵法則,而練兵先練心,帶兵先帶心的做法就是這套法則裡的核心。
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對吳起的評價用了這樣一句話:“善於用兵,廉潔平易近人,深得兵士愛戴”。
事實上,有吳起這樣一位愛兵如子的將領,魏軍能不打勝仗嗎?
而吳起的傳奇人生,也從魏國開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