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隨著乾陵的聖旨,五十門紅衣大炮以及五萬大軍就隨著乾陵的命令開始開往那個小山村所在的那片山林裡,
不過紅衣大炮畢竟是大炮,其重量都是在五百斤以上,因此靠著的都是馬車來牽動的,所以乾隆的大軍在出發之前就叫兩江總督修出一條可以讓紅衣大炮經過的路線來。
於是經過大榜月的一邊修路一邊行軍之後,乾隆所御駕親征的五萬大軍終於是來到了山腳下。
而在山頂之上觀察的人自然也是看到老清軍增員而來的軍隊。
以及乾隆御駕親征那明晃晃的黃色的旗幟。
要知道黃色在清朝和明朝所代表的可是皇家獨有的顏色。
而業務員輪迴者則是拿出一個單筒的望遠鏡在仔細的觀察著,然後發現還真的的乾隆皇帝御駕親征了。
至於單筒望遠鏡自然是這幫輪迴者弄出來的了,畢竟接受過現代教育自然明白望遠鏡的原理就是凹透鏡加凸透鏡就可以了,原理簡單明瞭,至於製造凹凸的玻璃自然就是用沙子燒出來的了。
而業務員輪迴者這一下觀察不僅僅是發現了乾隆,還發現了隨著乾隆而來的幾十門紅衣大炮則是赫然擺在那裡。
組成了一個火炮陣地,看來這乾隆是打算直接炮轟這裡了。
隊員大名鼎鼎的紅衣大炮,業務員輪迴中也是略有所聞的。
紅夷大炮是十六至十九世紀之間的歐洲的中型艦用滑膛炮,經國人彷制後,種類多達百種。其技術特徵是:
彈藥較重,可達數公斤乃至十幾公斤不等。彈丸是以由石、鐵、鉛等材料製成的球形實心彈為主,在野戰或水戰時也可以發射空心爆炸彈。也可發射鏈彈、霰彈等彈藥,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種多樣,是以炮彈直接撞擊目標的物理破壞為目的。但是紅夷大炮由於倍徑大、膛壓高,因此無法發射開花彈,也不能發射後面出現的榴霰彈,當時的開花彈都是由口大身短的臼炮發射的,但後來改良後可以發射開花彈和爆炸彈。
炮管長度兩到三米,呈前細後粗型,口徑大多在一百毫米以上,倍徑比,指火門至炮口之距離與內徑的比例,多在二十到四十倍之間。其鑄造工藝比較複雜,採用整體泥模鑄法,如果有科學的工序和法式要求,並有新型裝置、儀器等輔助設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適,炸膛的機率低,所鑄之炮的質量提高。
作為陸用長炮使用,紅夷大炮屬於偏重型的火炮,有青銅、生鐵和鐵芯銅體三種材質,自重數百斤至萬斤不等。紅夷大炮在中國的發展頂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時所造的九百零五門火炮中,重量在二百五十公斤以上者有兩百零一門,其餘為二百五十公斤以下的輕炮。
而後就因為康熙的禁止繼續研製火器的聖旨導致以後的火炮發展停止了下來。
紅夷彈藥施放程式化、“炮表”化。此外其尾部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調整射角,配合火藥量改變射程。炮身上裝有準星、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比較高。紅夷炮由車運載,需要大量牲口拖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