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在繼續等了三個多月之後再,乾隆得到的卻是兩江總督彙報的在那個山村所駐紮的山頂之上有一塊百畝地的平臺,因此他們的食物是不缺少的,所以想要透過圍困來讓這群山民彈盡糧絕很顯然是行不通的。
當然兩江總督之所以會知道山頂上有百畝地的平臺以及還能種紅薯這件事情,還是山頂的村民,當然主要是業務員輪迴者告訴兩江總督的。
這不在山頂平臺的百畝地的紅薯成熟之後,業務員輪迴者覺得有必要讓山下還在圍困他們的兩江總督知道只是單靠圍困他們,想讓他們彈盡糧絕那是行不通的。
於是就把已經成熟的還新鮮的紅薯連紅薯帶著新鮮的葉子仍下去了幾個,然後還在山頂邊上喊話兩江總督告訴他們不要白費力氣了,他們山頂平臺上有吃的,想要依靠這種辦法讓他們彈盡糧絕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兩江總督看到這種情況,特別是從山頂上扔下來的新鮮紅薯之後,臉色自然是非常的不好看。
想他堂堂兩江總督,帶領著兩萬人馬居然沒辦法攻破一個小小的村子,這說出去得多丟人,然而事實亦是如此,所以兩江總督只好把這個新鮮的紅薯以及連帶著山頂上可以自給自足的事情寫奏摺上報乾隆了。
而乾隆看到這個奏摺之後也是鬱悶不已,這個小小的獵戶組成的山村,前前後後的時間加起來已經拖了五個多月差不多半年了,但是任然還沒有解決。
於是乾隆最終覺得還是要他親自出馬御駕親征,並且還要帶上紅衣大炮,直接把那個山頂給轟成一片廢墟。
沒錯,就是紅衣大炮,在當時的時代也算是最為厲害的一種火炮了,畢竟當初清軍就是靠著它的威力大破明朝那些堅固的城牆的。
而紅衣大炮的歷史起源則是十六世紀中後期發明於歐洲的一種常用於戰艦的長身管、紡錘形結構的前膛加農炮,在明代後期傳入國內,被國人稱為紅夷大炮。所謂“紅夷”者,紅毛何蘭與葡萄呀也。
因此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荷蘭的,其實當時明朝將引進歐洲的長款紡錘形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明朝官員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紅布,所以訛為“紅衣”,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朝對“夷”的避諱,因此改稱紅衣。
據考證,第一批大規模的紅夷大炮輸入是福建漁民在國內海域沉沒的英***艦裡打撈的艦炮,根據與當時歐洲火炮標準的對比,紅夷大炮原型之一就是因國的艦載6磅、12磅、18磅前裝滑膛加農炮。
而根據一些史料記載,明朝的紅夷大炮則是從被當作海盜、倭寇擊沉的小股荷蘭艦隊裡打撈上來的荷蘭艦炮,或是在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地鑄炮的工匠帶來的“呂宋炮”兩者均屬於西班牙式紡錘形加農火炮
十七世紀中期,明朝因長時間的戰爭與內部腐敗、工匠缺失而急需大量的優質火炮,因此以增長葡萄呀夷目,明朝對葡萄牙人聚集地的稱呼。本為每年五百兩白銀的租金來威脅澳門的葡萄呀人來長期進行對火炮的代工,並派出官員進行監造。澳悶有當時遠東最好的炮廠“卜加勞鑄炮廠”,與明朝交易的火炮大部分來自這個炮廠。
之後在天啟六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二六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發揮極大威力。據史料記載,清軍的攻城行動在明軍勐烈炮火的攻擊下,八旗官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是努爾哈赤成軍以來的首次挫敗。
更有小道訊息傳出,清國建立的祖宗努爾哈赤,就是唄這紅衣大炮給炸成重傷然後不治身亡的。
之後紅衣大炮又在一六二七年,在寧錦之戰中,紅衣大炮再次發揮巨大威力,明軍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