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從來不是出世的學問,只是小聖賢莊為了明哲保身而做的無奈之舉。
但是,一切事實都在表明,如今的小聖賢莊已經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無法繼續沉默下去了。
而淳于越等人的所作所為,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在推波助瀾,火上澆油,把整個儒家,也是把小聖賢莊推向深淵。
別說淳于越他們和小聖賢莊沒關係,都是儒家的一員,他們從來都分割不開。
於情於理,於公於私,伏念都該做點什麼了。
然而伏念還是沒有下定決心,轉而將視線投向了荀子。
這不是他身為儒家掌門沒有做出決策的魄力,而是這種大事,由不得他不謹小慎微。
荀子作為當世大儒,見微知著,博學多聞,他的意見伏念不可能忽視。
而且有些事,還真不好由他這個儒家掌門來說,就得荀子出面才方便。
荀子也確實眼光獨到,一上來就直指問題的核心:
“公子希望小聖賢莊出面,做到什麼程度呢?”
身為儒家聖地,卻和儒家如今在朝廷裡的頭面人物淳于越鬧起來,無疑是件好說不好聽的事。
這也是伏念最大的為難之處。
不過小聖賢莊只要肯舍下這個臉面出手,那壓制住淳于越這些人只是時間問題。
可是……要做到什麼程度呢?
徹底壓下淳于越等人鼓吹分封制的聲音?
亦或是乾脆逼迫他們就此放棄,不再和帝國作對?
更甚者,再做的更絕一點?
不同的程度,代表著不同的難度,也代表著小聖賢莊的態度。
若只是讓淳于越等人閉嘴放棄,荀子覺得下場也無妨,畢竟對方的所作所為也確實不合適。
雖然對帝國的許多行徑看不慣,荀子卻也不會因此就偏向淳于越那些人。
通俗點說,別管是誰,腦癱那就得治!
但如果扶蘇要的更多,那……小聖賢莊就未必要入局了。
有些行為,是荀子所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