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他只代表他個人的看法,身為掌門的伏念如何決定,他無權干預,也不會干預。
扶蘇聽到這個問題,倒也不意外,他從沒覺得自己能輕易的說動小聖賢莊入局。
尤其是在,他的目的本來就不簡單的情況下。
扶蘇含笑說道:
“我希望的,是小聖賢莊的諸位賢才,可以為帝國一勞永逸,永絕此事。”
“我之前和伏念先生說過,皇帝陛下之所以要書同文,為的便是四海一心,天下一統。”
“文如此,國更應如此,所以要廢分封,推郡縣。”
“如今淳于博士那些人仍舊鼓吹分封之策,說明還有很多人不明白,不理解這個道理。”
“我理解他們的不理解,但是我需要他們理解。”
“要做到這一點,我想最擅長教化之理的儒家,應當是最合適的人選。”
按照這話裡的意思,可就不是要小聖賢莊對付另一派儒家分脈那麼簡單了,而是讓他們想辦法為帝國廢分封,推郡縣的國策背書。
這可不是小事啊!
得到如此答覆,荀子沉默了,目光下意識的看向古尋,古尋卻只是啜飲著清茶,表明此事與自己無關。
這事和他有關嗎?
當然有關係!
這一招,實際上是古尋給扶蘇支的。
對於扶蘇和古尋的招攬,小聖賢莊整體上是呈現消極態勢的,不一口拒絕,但也不積極主動。
正所謂山不就我,我來就山嘛。
小聖賢莊消極以對,那就只能自己這邊積極一些了。
扶蘇提出這一要求,一方面是為了讓帝國緩和對儒家的態度,以免自己的父皇真的下狠手,另一方面,也是要藉此來看看儒家的能力和態度。
至於解決至今仍有人鼓吹分封制反倒只是捎帶手的,他雖然沒嬴政那麼霸道,但也不覺得些許腐儒的異議就能動搖國策。
老百姓又不關心這個!
幾個文人,愛叫喚就叫喚吧,總不至於偌大個帝國還容不下些許雜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