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皇后、杭賢妃、唐李貴人,有怨言嗎?
並沒有。
畢竟四個人也很熱鬧,平日裡做做女紅,聊聊家常,照顧下四個孩子,這日子也是繁忙的很,充實的很。
陛下是在忙正事,閒的時候,總會翻牌子的。
朱祁鈺確實很忙,科舉是國朝大事。
眼下朱祁鈺手中有個考魔官員,三元及第的狀元郎,也是唯一的三元及第的狀元郎了。
名叫商輅(lu),現任翰林院侍讀。
這個成就在大明有多麼難以完成呢?
整個大明朝三元及第的只有兩人,一個是黃觀,一個就是商輅。
不過黃觀是洪武年間的三元及第狀元郎,他比較倒黴,作為建文朝重要文臣,他一力推動削藩和井田制。
黃觀、方孝孺等人,在朱允炆英明神武的領導下,削藩雪到了太宗文皇帝朱棣的頭上。
最後黃觀和家人皆溶於水了。
黃觀的三元及第的功名,還被朱棣給剝奪了。
所以商輅就成了明朝唯一一個三元及第,並且保住了功名的人。
朱祁鈺對商輅沒什麼好感,因為商輅和徐有貞一樣,是堅定的正統派,宗族禮法大倫、親親之誼的堅定擁護者。
但是他們的大倫講的不如胡濙。
既然學問做得好,朱祁鈺就讓商輅在翰林院做學問去了,非要擠到朝堂上,說錯話,不是和黃觀一個下場嗎?
最後被剝脫了功名,和家人一起溶於水,大家都不體面。
三元及第,就是鄉試、會試、殿試皆為頭名,三榜魁首,解元、會元、狀元,就是三元及第。
治學自然是一等一的,但是屁股坐哪頭,那就說不準了。
一個學生要到奉天殿內考試,需要走多少路呢?
首先就是童試,考中了秀才,就可以不服勞役,見官不拜了,而且還可以給別人擔保,擔保別人考秀才。
非親非故的為何要給別人擔保呢?
因為有錢…
每個儒童找秀才們擔保,是要給甘結費,方能在履歷上寫廩生某保,一個人要二兩銀子。
而且一個縣的秀才也就那麼十幾個,大縣,一次儒童考試就有數百人,這一人擔保十幾個人,就夠一年的用度了。
這在縣裡都是體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