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左> 第777章 兩淮一害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77章 兩淮一害 (3 / 3)

而每一次都將兩淮地區變成了一片汪洋。

受苦受難只有百姓。

蹲在黃河大堤上,用手抓起鬆軟的泥土,左夢庚憂心忡忡。

“這條河就不該出現在這裡。”

在他看來,黃河奪淮絕對是一個天大的悲劇。

雖然看起來這是自然的選擇,但是卻給這片富饒的土地帶來了災難。

究其原因,只在於兩淮地區原本有淮河的存在,並不缺水。黃河的到來,讓這裡的水量超出了本地的承載能力。

而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禍才是最不可原諒的。

不但朝廷要確保運河安危,犧牲了當地,兩淮強大的鹽業也是罪魁禍首之一。

其實如果想要解決黃河水患的問題,最實際的做法就是給奔騰洶湧的黃河找到一個入海口。

原本在淮安以東、安東一帶,透過漣水河道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但是朝廷裡負責鹽業的官員和兩淮地區的鹽商卻不答應。

原來從鹽城經過泰州、再到通州,有一道十分重要捍海堰,那就是大名鼎鼎范公堤。

這道堤壩是宋代名臣范仲淹所修建,有效的減少了海水倒灌的侵襲,保護了當地。

可是經過數百年的滄海桑田,一個尷尬的情況出現了。

隨著海邊的泥沙淤積,陸地面積不斷向著海中延伸,導致范公堤慢慢遠離了海邊。

到明宣宗的時候,范公堤距離海邊已經足足有三十里。

現如今呢,比起弘治八年的時候又增加了二十里。

多出來的這五十里土地,便成為了明代最重要的食鹽產地。

光憑這些鹽田,就為明朝帶來了豐厚的稅收,也造就了兩淮鹽商的豪富。

朝中主持鹽業的官員、兩淮依靠鹽業暴富的商人全都勢力強大,豈容飯碗淪為洩洪之地?

於是就在這樣的人禍之下,著實坑苦了淮安附近的平民百姓,造成了這裡窮困潦倒的局面。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