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治理黃河,工程浩大,牽連甚廣,必須要通盤考量。一招不慎,國運也會折損。”
談到治理黃河的問題,薛鳳祚從山東趕來,提醒左夢庚小心從事。
他只以為左夢庚見到了兩淮的慘狀,一時心血來潮,才準備大興土木。
他卻不知道,對於治理黃河的困難,左夢庚遠比他更加清楚。
實在是這條河千百年來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太多太多的災難。
史書煌煌,一樁樁、一條條全都清晰的記載著。
即便是四百年後,科技那麼發達,黃河的隱患也沒有徹底消除。
沒有萬全的把握,沒有通盤的考量,沒有足夠的實力,左夢庚才不敢輕舉妄動。
瞭解了左夢庚的態度,薛鳳祚長出了一口氣,想了想提出了一個應急的辦法。
“其實兩淮的水患也不是不能緩解,只需要開啟范公堤上的閘門,讓洪水有地方宣洩,便能將災害降低到最少。統帥倘若能夠降服揚州的鹽商,則此事大有可為。”
兩淮地區的洪水不是不能排洩,而是有人不讓排洩。
因為一旦開啟范公堤上的閘門,滔天的洪水湧進兩淮鹽場,損害的是鹽政官員和兩淮鹽商的利益。
這些人為了自己,根本不顧萬千百姓的安危。
當然了,情況也沒有那麼簡單。
兩淮的鹽政不但關係到大明王朝的財稅收入,同時還有關係的整個天下食鹽供給。
一旦兩淮鹽場遭到破壞,可想而知的是,鹽價肯定坐地飛昇,苦的還是老百姓。
要想治理兩淮水患,考量的乃是統治者的大智慧、大能力。
左夢庚陷入沉思。
看著眼睛滔滔不絕的河水,他開始蒐集前人、後人的所有經驗智慧,只希望能夠找到一條合適的辦法。
奈何此事太難,他接連思考了幾天,都沒有任何頭緒。
朝廷那邊,因為鳳陽丟失,崇禎瘋了。
“列祖列宗安息之地,先後被賊人踐踏,朕還有何面目屹立於天地之間?不誅殺惡賊,還祖宗以安寧,朕當自裁以謝天下!”
朝堂上,崇禎聲聲泣血,狀若瘋狂,完全失去了理智。
沒辦法,鳳陽丟失、祖陵被毀,這對他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
不能挽回的話,他這個皇帝也就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