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原本也是劉宗周的弱點,但是在臨清的這段時間,深受左夢庚影響後,劉宗周深入各處,用理論結合實際來不斷磨礪自己的思想,已經漸趨圓滿。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然義與利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對立統一的關係。萬民福祉、百姓生息,此非利耶?此利重乎?”
眾人深思,並且深以為然。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無數生靈往返奔波,不就是為了一日三餐、柴米油鹽嗎?
可這樣的利重要嗎?
當然重要,而且最為重要。
否則的話,當百姓們生存不下去,揭竿而起推翻王朝暴政,此乃必然的結果。
一如西北的農民起義。
“百姓安康,國家安定,皆為利也,亦為大利。大利既大義,君子當明之而求之,方不負所學也。”
運用左夢庚教授的辯證分析法,劉宗周將古人嚴格區分對立的義與利結合到了一起,偏偏理論上又無懈可擊。
無數儒家子弟追求的修身、齊家、治天下,以何為準?
當然是物阜民豐、天下太平了。
為何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始終為人所津津樂道?
不就是此般情景嘛。
“民富則國強,國強則安寧。誰能以所學助力民眾富強,則必為千古聖人。諸君,還望摒棄空談闊論,腳踏實地,不求聞達於天下,哪怕繁榮一方之水土,也是我輩士人治天下之責。”
劉宗周終於把大坑挖好了。
他號召廣大士人、官紳、百姓把儒學和日常的生產生活聯絡起來,用儒學來促進生產。
問題是儒學這玩意兒能做到嗎?
必然是做不到的。
而一旦有人這麼做了,又發現做不到,那麼肯定會反過頭來質疑儒學,從而進行思考。
既然儒學改進不了生產工具,既然儒學提升不了生產效率,那麼也就意味著儒學並不實用。
以此推斷,儒學便不算實學,又與往聖先賢“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倡導相違。
時下諸人,沒有一個察覺到劉宗周的陰險,相反全都對他的理論信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