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贊同左兄對於國家的論述。國家不應該是某一人、某一姓的國家,而是所有人的國家。在這個國家中,所有的人都應該只是因為分工而不同,而不該有高低尊卑之別。”
後營到了德州,下船,整隊,進入山東。
黃宗羲的理論也越來越完善。
明末是一個理論大爆發的時代,同樣也是一個荒蕪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要想團結人心,一個重要的概念必須普及。
那就是國家。
古人更習慣用民族、王朝、地域來劃分彼此,而非國家。
而缺少了國家的概念,也會讓許多更加先進的理論失去土壤。
這一路的討論中,左夢庚最先灌輸的,就是國家的觀念。
對於這些人中之傑來說,國家的觀念理解起來並不難,並且深為認可。
不過隨後對於帝王的認知上,大家就產生了分歧。
最激進的茅元儀認為帝王乃是萬惡之源,必須徹底廢除才行。否則的話,人人的頭頂有一尊神存在,那麼百姓就永遠都站不起來。
黃道周、黨還醇則持不同意見。
他們認為,帝王還是有存在必要的。
作為國家領袖,可以起到引領民眾、團結民心的作用。
一旦沒有了帝王,那麼偌大的一個國家將會人心渙散,各行其是,最終帶來分裂。
左夢庚一開始也是堅定的去帝王派。
後世那麼多的國家都廢除了君主制,不也發展的好好的嘛。
但是在多日的溝通交流中,他也受到了許多的教育。
這畢竟不是一個全民都接受了先進教育的世界,絕大多數的民眾完全沒有權利認知。掙扎在生死邊緣的百姓,更關心的還是自身的生存問題。
加上民智未啟,倘若弄出太過於超前的東西,會超出這個時代的承受範圍。
黃宗羲則是中間派,既覺得廢除君王有道理,同樣也認為保留君王很有必要。
經過細緻的思考,黃宗羲對帝王進行了全新的闡述。
帝王作為一國之領袖,倘若盡職盡責,能夠為全體民眾謀福祉,那麼理應得到敬重和擁戴。
除此之外,帝王並不應該表現的高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