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時健的應然性思維——應該怎麼做——推動他前行,這種思維的特點是無論遇到多大阻力,只要事情是有價值的、合邏輯的,他就要想辦法尋找突破口。既然已經有了清晰的線路圖,他就決定按照這個線路圖進行一次小心的冒險。
另一隻翅膀:建設菸草基地
一次小心的冒險
邊緣空間的生存方式:“三合一”的誕生
“按規矩來”:放開手腳,揮戈大幹
給菸葉買保險
另一隻翅膀:建設菸草基地
在裝置引進塵埃落定之後,褚時健終於有時間再回到原料問題上來。兩大問題,雙管齊下,他的目標是:兩隻翅膀,一同飛翔。
從美國考察歸來後,褚時健一直興致勃勃,他已經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種出好菸葉,怎樣生產出第一流的香菸,怎樣佔有市場。他的興致很濃,期望很高。
儘管美國的菸葉種植是他學習的榜樣,但他也比較了中國相對於美國的優勢:首先,美國人種植菸葉,講科技,機械化,煙田成片,這是它的優勢。但美國的勞動力資源緊缺,勞動力成本高,在這一點上中國有優勢。其次,中國的煙田精耕細作,挑選菸葉時是一片片地挑選,挑好後一把把地紮起來,再送入烤煙車間初選,進入捲菸車間之前這一路的加工管理都很嚴格。而且,美國菸葉的大多數優點完全可以學過來。褚時健確信,只要認真做,中國的菸葉完全可以做得和美國的一樣好,甚至比美國的菸葉更好。
但是,中國的現實讓他無從下手。
《菸草專賣法》出臺後,捲菸的原料全部由菸草公司調撥,卷出香菸後交由菸草專賣局銷售,捲菸廠負責的只是中間環節——生產香菸。其實,如果一家無能的捲菸廠生產了很差勁的產品,另外兩個環節——專賣局和菸草公司也一樣無能為力。
在這個鏈條中,誰也不會有動力。因而,當褚時健去找雲南省管理菸葉種植的菸草公司領導商量如何種出好菸葉時,一開始就被拒絕了。
褚時健的班子成員對此也不太熱心,他們對1979年以來的增長已經心滿意足。1984年7月美國歸來後,褚時健把打算建設一個菸草基地的想法和班子成員攤開討論時,大家議論紛紛,甚至感到愕然。有人說這是多管閒事兒,有人說這是用自己的錢去幫助別人,是犯傻。也有兄弟廠家聽說了這事兒,同樣大搖其頭。對他們來說,捲菸廠管種菸葉,從來沒聽說過。
他先後六次召集大家開會,給大家算經濟賬。他說,既然是要建設一個現代化企業,就要把眼光放遠些。
計劃經濟下確立的菸葉種植和香菸生產,體制造就並固化著這兩條平行流淌的河流。要改變,就不是一般的改變,而是和整個體制的大碰撞,而這個體制才剛剛確立不久。
另外,即使專賣體制沒有問題,農民願意嗎?農民不會願意增加一倍的施肥,而減少一半的種植。另外,成熟的菸葉需要加長生長期,這不僅要增加生產成本,還有額外的風險——可能遭遇冰雹,因為在秋收前後,雲南經常會有冰雹來襲。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資訊不對稱,誰也沒看過美國的菸葉長什麼樣子,又是用什麼方法讓它長成那個樣子的。人們的慣性是路徑依賴,他們不會在沒有確定性利益的情況下去冒險。
一次小心的冒險
還是褚時健的應然性思維——應該怎麼做——推動他前行,這種思維的特點是無論遇到多大阻力,只要事情是有價值的、合邏輯的,他就要想辦法尋找突破口。既然已經有了清晰的線路圖,他就決定按照這個線路圖進行一次小心的冒險。
他等來了機會,不,是他抓住了機會。
1985年初春,玉溪市趙桅鄉鄉長來找褚時健,他的目的是向玉溪捲菸廠借款,大概510萬元,用於發展水澆地來支援農民種煙。
褚時健睜大眼睛,認真聽完這位鄉長的闡述。
他說:“我們可不可以訂一個合同,你讓農民按我們的方法種煙,煙交給我們,種煙的錢由玉溪捲菸廠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