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時健意識到,裝置和原料將會是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尤其是原料。因為,當所有的捲菸廠都能夠購買進口裝置後,差別就在原料上。
他的工作重心由此圍繞這兩大問題展開。
把握問題,漸入佳境
尋路歐美,遇見貴人
大開眼界的美國之行
技改三大難題
籤“軍令狀”
裝置革命:新舊之爭
引進裝置,確立領先地位
把握問題,漸入佳境
經歷了1981年的第一套進口裝置引進和1982年的分配製度改革之後,玉溪捲菸廠的活力日益煥發出來,市場需求也開始急劇增長。褚時健明白,增長可能是兩種因素造成的:內部因素是裝置引進和內部改革,外部因素則是巨大的國家需求開始釋放。
1983年和1984年,玉溪捲菸廠的產量分別達到了46.45萬箱和53.71萬箱,稅利則分別增加到了2.2956億元和2.9949億元,1983的增幅為25.85%,1984年增幅達到30.46%。
他交出了全行業最漂亮的成績單,從1980年到1984年,玉溪捲菸廠保持著這個行業最快速的增長勢頭。
然而,供不應求的市場格局也帶來了兩個問題:裝置和原料。這兩大問題又導致了兩個結果:產能不足,質量不佳。由於原料的緊缺,全國的捲菸廠都圍繞著菸草公司開打“菸葉大戰”,都希望能多分到一點兒好的原料。褚時健記得,那幾年,往往是國家的生產計劃下達了,但生產資料總是到不了位。
他意識到,裝置和原料將會是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尤其是原料。因為,當所有的捲菸廠都能夠購買進口裝置後,差別就在原料上。
他的工作重心由此圍繞這兩大問題展開。
在因為香菸串換的“投機倒把”被黨內嚴重警告後,他給雲南省政府打了個報告,請求雲南省政府認可他的串換行為,因為這是解決輔料問題的唯一途徑。而令他備受鼓舞的是,雲南省政府同意了他的請求。
在褚時健看來,既然政府沒有能力解決生產資料問題,企業自己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理所當然的。他的應然性思維——應該怎麼辦?——在這個時候起了作用。
他的思維還具有非常強的問題導向特徵。這種思維模式的特點是順藤摸瓜,發現問題並圍繞如何解決問題展開。裝置和原料這兩個問題的發現,也是他順藤摸瓜的結果。當需要解決的問題發現後,接下來就是“狩獵”。
這兩大問題的發現,也是他研究的結果。
到玉溪捲菸廠這幾年,他花了不少時間來研究國外的捲菸動向,並把國際上暢銷的幾個品牌——“萬寶路”“555”“駱駝”等名牌香菸拿來和“紅塔山”“紅梅”做比較。他得出的結論是:差距最大的是原料,其次是工藝和生產裝置。有了原料,品質才有保證;改進裝置,質量和工藝才能提高。
對於裝置如何改進,褚時健已經有了明確的思路:全面引進,逐步更新,把那些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老傢伙全都換掉。
他已經從引進裝置的實踐中嚐到了甜頭,決心走一條依靠科技帶動效益、提升質量的路子。為此,玉溪捲菸廠成立了技術改造辦公室,他擔任主任,召集班子和辦公室成員先後召開九次會議,研究和討論技術改造問題,並確定了“全面改造、積極引進、擇優選型、配套成龍、消化吸收、務求效益”的實施方案。
然而,好的菸葉從哪裡來,讓他非常頭疼。他自己沒有做過菸農,對於如何種出好的菸葉沒有任何經驗。他曾寄希望於從農民那裡直接購買菸葉,但在1983年《菸草專賣法》出臺後,這個希望成了泡影。
但是,褚時健找到了這兩個關鍵問題,並死死地把握住了它們。
尋路歐美,遇見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