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技擊中,為什麼只能使用簡單的動作
“好看的拳不能打,能打的拳不好看。”很多武術愛好者有這樣的共識。
至於好看的拳為什麼就不能打,能打的拳又為什麼不好看。
小夥子們往往困惑不已,搞不清到底是自己功夫沒練到,還是老師教錯了。
我明確地告訴你,你沒有錯,問題出在你所學的拳術動作上,是那些拳術動作過於規整優美而不切實際了。
因為運動心理學發現:激烈的應激刺激會影響人對內部資訊與外部資訊的提取和分析,降低思維的變通性,從而使人以刻板和僵直的方式解決問題(見運動心理學)。
拳腳相搏屬於強烈的應激刺激,而空練還有說手、喂手給人的應激刺激則微弱得多。
這些我在上一篇文章裡已經講過。
什麼是“內部資訊”?
放到拳術技擊裡來說,它主要指你平日訓練的拳法動作、技擊戰術、老師的教導叮囑等等。
拳術技擊中的“外部資訊”呢?
簡單地說,指對手的一系列動作,及動作的變化等等。
“影響對內外資訊的提取和分析”這句話,在拳術技擊中的意思就是:
影響你對自身拳法、戰術的使用(影響對內部資訊的提取與分析),擾亂你對對方拳腳動作及動作變化的注意(影響對外部資訊的提取與分析)。
“降低思維的變通性”這句話差不多不用解釋,大家都明白,人動起手來是沒有時間去想的,來不及想,思維的變通性當然會降低。
“以刻板和僵直的方式解決問題”,對於拳術技擊來說,就是以簡單的拳術動作去搏鬥。
在解釋了這段“運動心理學的解釋”之後,我已無須再嘮叨,大家即可明瞭:
為什麼那些姿勢優美的拳法(包括規整的拳架和發力),一到拳腳相搏就使不出來。
而能夠使出來的,都是非常簡單的動作。一切都是應激刺激惹的禍。
需要強調的是,拳術動作的簡單,不僅指姿勢上的簡單,因為有很多拳術動作,譬如撐錘、崩拳、摜耳、炮拳、鑽拳、通天炮等等,看動作姿勢,都堪稱樸實無華。
但是它們在動作幅度、動作時間、動作節奏……等因素上,卻不夠簡單,不適應技擊那麼強烈的應激刺激。
就是說,一個能應對技擊的拳術動作,它是不是足夠簡單,是否符合實戰要求,要綜合“動作姿勢、動作幅度、動作時間、動作力量、動作速度、動作速率、動作節奏”七個要素(見運動訓練學)。
而不僅僅是看姿勢,一個合理有效的簡單拳法,來自於這七個要素的相互配合。
二、不能適應技擊的強烈應激刺激,不是真正的傳統拳法
我們拿上述的應激理論來談一下辨別真假傳統拳法的問題。
幾年以前我曾在《搏擊》上說:拳術動作是否合理有效,投入拳腳對抗即可得到檢驗。
從應激理論來說,合理有效的拳法動作,是指能適應技擊這種強烈應激刺激的動作,不能適應技擊刺激的動作,難以說是合理有效的。
把應激理論用到辨別真假傳統拳法上,就是:凡真正的傳統拳法,必是合理有效的,是能夠適應技擊這種強烈的應激刺激的;
凡是不能適應技擊的強烈應激刺激的拳法,必然是有失合理不夠有效,難以稱為真正的傳統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