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意識上要解決一個短打觀念問題。
結合打劈拳的例項來說,見一位博友講:劈拳不能打成推拳。
我贊成他的意見。這裡不是說推的動作對不對,而是分析為什麼許多人把劈拳練成了“推拳”。
形意拳是短拳,但一些人把它當作放長擊遠的拳法來練,尤其注重一拳一腳的招式,喜歡把手臂伸長去擊打對方,不善於把周身的動作綜合起來運作。
什麼是劈拳?劈拳其形似斧。斧在哪裡,斧不在手上,或者說手不是斧,整個身體才是斧。
而斧子的刃部是從肘尖到手指尖,而不僅僅是手掌。
所以打劈拳不能只注意手的動作,要使整個身體形成劈砸出去的動能,作用到斧子刃上。
具體講,劈拳的動作,從“訊息全憑後腿蹬”,再借助自身軀幹的束展、彈抖,在與對手身體接觸形成摩擦力的一剎那,一沉一浮,一激一蕩。
整個身體既有向前的衝撞勁,又像鋼銼、鉤杆把對方拔根俗稱翻浪勁)。
再加上腿腳的趟、踩、掛、絆等不同招法,使自身像一個充滿動能的鐵球,哪裡都碰不得。
此時,肘尖到手掌這個斧子刃成為全身的鋒芒,以劈斫動作,乾淨利落的砍上一斧,才有劈拳的整勁。
否則,只憑一隻手臂,難有這種力度。
舉一反三,崩拳、鑽拳、炮拳、橫拳都能透過集中全身的能量,形成不同的“形”。
形意拳講究“一動而無不動”,其中就含有這個道理。
其次,在形體上要解決好動作協調的問題。
懂得了使用整體力量的道理,還要講究協調。
做到手到身到,身到腳到,不能鑼齊鼓不齊。還以劈拳為例。
用劈拳技擊,體現在動作的哪個情節?
應是後腿蹬地達到最大力度,身體急速向前衝撞,而趟出的另一隻腳尚未落地之時。
對照這個最佳打擊動作姿勢,往往有的人手劈出去了,身體動作滯後,也有的兩腳都落穩了,手還在那裡發力,甚至手臂做出抖動的樣子,則謬矣。
形意拳靜如處子,動若脫兔,走起來整齊劃一、乾淨利落。需注意這個特點。
第三,在狀態上要鬆弛輕靈。形意拳有句著名的拳諺叫“遇敵好似火燒身”,對這句話有多種解讀。
我倒覺得也可理解為一種應急反應狀態。
日常,不留神身體的某個部位被燙了一下如不小心別人的香菸頭燙了自己胳膊),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