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益州刺史府的長史換人了,這個訊息很快就在東益州的四郡之地的官場中流傳開來。
長史變成了原來默默無聞的戶曹參軍蘇綽,而原本的長史李苗則改任刺史府司馬。
大堂之中,元冠受上首落座,蘇綽、李苗分坐在左右。
元冠受看著蘇綽呈上的幾頁紙張,等蘇綽講解。
行政這種事,當然要專業的文官來,但元冠受作為決策者,也得弄明白施政方向是什麼,都要做哪些內容。
蘇綽清了清嗓子,正聲說道:“東益州下轄四郡十三城,人口六萬戶,漢、羌、氐人為主,其餘諸族混居,地狹而民雜,有地貧,民少,官多,財竭的問題,有四條對策,接下來便一一解釋,應當如何施政扭轉這些局面。”
元冠受點了點頭,蘇綽說的都是很現實的問題,這些問題也確實超過了他的能力範圍,讓他去打仗可以,讓他治理地方,元冠受的水平也只能說是不瞎指揮,給百姓造成更大的負擔,也僅此而已了。
至於讓元冠受去扭轉諸如地貧,民少,官多,財竭的問題,元冠受可能腦子裡給出的第一反應就是去別的地方搶地盤、人口、財產,然後再裁撤官吏,至於能不能成功,都會引發什麼後果,那就不知道了。
“第一條,盡地力。盡地力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官府要擁有更多可支配的土地,另一個方面是,擁有了土地要學會利用。”
蘇綽拎出了厚厚的土地登記冊子,他指著這些冊子說道:“東益州並非無地,但僅有的良田,大多數都在寺廟、地方豪強手中,這些勢力鯨吞了很多國家分發給百姓的露田和永業田,這部分本來就屬於官府的田產,必須讓他們吐出來。土地是所有政策的根本,沒有土地,任何施政都無從談起。”
李苗冷冷地說道:“寺廟、豪族,若是不識相,佔了的官府露田、永業田不肯退還,便讓他們知曉,叛軍就在他們家裡,官軍被逼無奈要剿賊了。”
元冠受面色不變,李苗只是把旁人不敢說,或者不好意思說的話說了出來而已,寺廟和地方豪強,已經成了官府身上的吸血蟲,是必須要捏爆的。
可能會有一時的不適,但長痛不如短痛,先把國家被吞沒的土地拿回來,這就是樹立規矩的第一步。
蘇綽繼續說道:“其次要利用土地,收回了土地以後,官府要發動軍隊修築水利設施,若有條件,也可以實行軍屯。然後要免息借給百姓農具種子,鼓勵種菽和粟(大豆和小米)這些作物,而非麥、稻。東益州只有西漢水一條主要河流,農業用水量並不充足,若是強行種植麥、稻,不出幾年,水土就會嚴重流失,繼而田地拋荒。”
蘇綽的第一條“盡地力”,可謂是詳實可行,因地制宜,並非是官樣文章套到哪裡都可以的空話,可見蘇綽確實已經觀察了這個社會很久,也構思了改造的對策,之前只是沒有得到發揮的平臺。
“第二條,盡民力。在如何增加人口的問題上,官府要清查人口,收容流民和逃亡山中的百姓,把地方豪族和寺廟附屬包庇的人口剝離出來編入戶籍。
在輔助制度上,應該在地方上建立保甲制,然後適度寬鬆刑法,將監獄裡犯錯很小、為人老實的罪犯釋放,給予田地耕種,將其他較為嚴重的罪犯編入苦役,用苦役來抵肉刑死罪等,並且重新按新一輪均田來建立府兵,裁汰老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