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為了縮減成本,秀家已經可以遇見此次為徵朝所建築的船隻,必然大多是一片粗製濫造之像。
秀吉及其麾下之人大多是不懂驗收海船的,到時候必然還是讓九鬼嘉隆去驗收,以九鬼嘉隆那點知行,他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與天下大多數大名為敵嗎?
最關鍵的是,大名們未秀吉建造的船隻會向秀吉上報經費,這其中的差價實際上可以彌補自己需要自費承擔的大船建造費用,像秀家這樣的大名說不定差價還能賺一筆。
九鬼嘉隆本身就是臨海大名,又是秀吉的海軍統領,需要承擔秀吉最重的建造義務,他又不是石田三成那個傢伙,必然不會作出損人不利己的事兒來。
這場造船盛宴沒準最後會成為天下大名一場狂歡。
除了造船任務,秀吉還下達了軍備的任務,這部分任務是各大名自行承擔的義務,秀吉不會出錢補貼。
他對軍制進行了嚴格的要求,以現如今的軍役賬1萬石出兵300為標準,秀吉要求全員著甲;
每300人需要配置鐵炮足輕20人,每人配置鐵炮一把,彈20發,近戰用肋差、打刀一把;弓足輕10人,每人續配置弓1張,箭40只;槍繾足輕80名,每名槍繾足輕配置三間長槍1杆,近戰打刀1柄,肋差1把,除此之外還有著甲侍70人,每人需自備盔甲、武器,其中需要有備馬侍15人。
以上為戰鬥士兵,除此之外還需要有馬伕、小荷馱等120人,每人著足輕甲,被素槍1把,近戰打刀1柄,肋差1把。
換句話說這1萬石的知行需要出騎馬武士15人,著家的地侍、低階武士55人,負責開槍陣的槍繾足輕80名,鐵炮足輕20名,弓足輕10名,以及平時負責輔助後勤,戰時拿著短槍突刺的輔兵120人。
這個武士/戰兵/輔兵的比例已經及其誇張了,戰國中期尋常武家的軍役賬要求算上武士及戰鬥足輕與其他輔助人員的比例普遍在1:1.5~1:2之間,而眼下秀吉要求整備的這隻征伐朝鮮的軍隊戰兵與輔兵的比例是1.5:1,也難怪會在戰爭初期殺得朝鮮國北衙精兵屁股尿流了。
儘管戰國已經進入末期,不過一隻鐵炮的官方售價依舊高達40貫/挺,想要配齊這20挺鐵炮就需要800貫錢,幾乎相當於1萬石半年的地租收入了,擱東北羽奧地區,這就是1年的收入啊。
即便是擁有自造能力的大名,其鍛造的成本也不會低於30貫,也就像秀家這樣,不僅擁有自造能力,還擁有鐵礦資源的才有可能將造價壓縮到接近20貫。
依照歷史上四國600人,尹豆以東200人的動員標準,秀家在關東的171萬石需要動員34200人,尹予17萬石需要動員10200人,總人數合計44400人。
依照秀吉要求的軍隊配置,秀家的軍中必須擁有不少於3000杆鐵炮,造價6萬貫,這還僅僅是鐵炮的支出,其他如三間槍、素槍、木楯、武士刀支出都不是小頭,這4萬多人的裝備成本可能高達15萬貫。
索性秀吉知道秀家在這兩年在轉封上需要投入極大,因此他允許此次涉及到轉封的大名,所需應徵的標準全部減半,而秀家由於遷移甚遠,准予按照3成進行準備。
也就是說秀家只需要動員1.35萬人,準備軍備支出大約是5萬貫左右,而造船數量也被准許減半,合計建造100條船。
由於秀吉在秀家所需軍役配置上的減免,使得秀家面對此次徵朝的壓力小了很多,據說其中就有小菊、秀長和寧寧等人向秀吉求情的緣由。
隨著秀吉備戰的命令下達給天下各家大名,從羽奧地區上洛的各家大名大部分離家已有一旬,都打算啟程返回領內。
秀吉本來想要邀請他們在京都過完春節在回去,但是秀吉下達的造船和軍備的任務時間緊任務重。
特別是對相對落後的羽奧地區,其軍隊的組織度本來就比較低,調整難度較大,因此婉拒了秀吉的挽留,但是答應會在來年即天正20年(1592年)的開春前來京都參與軍議。
而我們的秀家本來打算在京都多陪陪生產的菊姬和小八郎,不過卻在不久之後接到了出羽仙北出現一揆的訊息。
事實上羽奧的仕置和檢地工作並不順利,早在秀家等人離開關東上洛的同時,會津就發生了田島一揆,不過被秀家預留在郡山的守備軍鎮壓。
這次一揆的規模較小,雖然一如既往的在歷史上留下了痕跡,不過與其他幾個一揆相比並不為人熟知。
事實上,我在前文就說過,日本史學界對於戰爭名詞的運用是有自己的標準的,民間勢力掀起的武裝衝突喚作“一揆”,武士本家領導的騷亂稱為“xx的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