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朝鮮使者來到日本的那一刻,秀吉征伐明朝的野心就已經按捺不住,不久之後便下天下大名下達了整軍備武的命令。
其要求萬石以上的大名,都需要為出征朝鮮提供戰船,臨海的大名可以自己建築戰船,領地處於內陸的大名則可以直接把造船的經費交給秀吉,由秀吉指派進行造船。
秀吉命令東起常陸,經南海至四國、九州,北起秋田、坂田至毛利,凡臨海各國諸大名領地,每十萬石需自費準備大船兩艘,知行未滿者、以及領地處於內陸的大名,則需要根據知行比例上交造船經費。
在日本所謂的大船便是由織田信長創造的安宅船。
日本戰船從外形上看都是一個船體和在甲板上的上層建築。
小早體積最小,甲板上算不得建築,只是護板;關船要大一些,護板是封閉的,形成了上層建築;安宅船最大,大的長度達到50米,寬能達到10米,據說可以搭載數百人,上層建築也最為高大,甚至在主建築之上還有“天守”(閣樓)。
安裝最新版。】
其實不管安宅、關船還是小早,其基本結構差不多,只是大小有差別。
其船體採用搭接技術,沒有關船龍骨,也沒有肋板,這也就決定了日本的這些戰船強度很差,完全無法和朝鮮以及明朝的船隻對抗,這也就是戚繼光抗倭和壬辰戰爭中中國和朝鮮的水軍喜歡使用衝撞戰術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種船隻根本不具備水戰的能力,縱使加高加大了船臺也充其量也就是一艘大一些的運兵船罷了。
日本人本身也很清楚自己船隻的問題,因此使用的戰術多是用弓箭、鐵炮、炮烙玉進行遠端打擊,近了了就開始跳板戰。
日本很清楚自己船隻的優缺點,但是並不是想著怎麼改善自己的毛病,反而想著不斷的加高加大船隻以提供更多的載運量和鐵炮射擊平臺,殊不知底子本身就差,再怎麼最佳化都是無用。
除了以上需要大名自己承擔自造的2艘大船以外,秀吉還要求臨海各國大名為秀吉水軍本隊提供造船幫助,標準為每十萬石建大船三艘、中船五艘(關船)。
這些船隻作為秀吉本隊戰船所用,所需建造費用,由秀吉撥給;各國大名將所需建造費用,以預算表呈報,先撥給一半,等造船建造完畢後,酌情再行付清。
歷史上秀吉的第一次徵朝,造船經費倒還全額給付,但是由於海戰失力,使得秀吉不得不再次下令營造船隻,這一次有許多大名的造船經費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有收到。
秀吉還要求各海港每百戶出水手十人,乘各國諸大名所建之大船;若有多餘,則集中至大坂,由秀吉的水軍統領九鬼嘉隆先行集中訓練。
為了提高各家出人的積極性,秀吉答應給予水手每人給予兩人俸米,其妻子食糧另外給付。
以上所述及之各船舶、水手,皆須於天正20年(公元1592年)春季時,集中至攝津、播磨、和泉三國各港口。
以秀家的體量來推算,其需要在天正20年前為秀吉提供安宅戰船94艘、關船94艘,其中安宅船37艘安宅船為秀家在其知行俸祿內自行承擔,剩下的57艘安宅船,94艘關船是由秀家先行墊資建造的戰船。
除此之外秀家的領地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根據其海町的人數,預計需要為秀吉提供水手不少於2300人。
根據當時的物價,建造一艘安宅船所需要的經費大致是3千~5千貫文,關船造價在1千~2千貫文,小早相對便宜,標準也不統一,造價能從80貫~600貫不等。
造價不同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木材的選擇的不同,眾所周知建造船隻最好的是橡木、樟木、柚木等密度大的木材,實在不行也可以使用松木這樣的帶有油脂的木材。
不同木材的價格不同,那麼造出的戰船造價也會不同。
但是如果使用橡木、樟木等木材,在建造初期需要水泡及陰乾、刷漆等操作,前期工作時間就需要2~3年。
而如今秀吉要求在1年半的時間內完成近200艘船的建造,再依照以上的步驟去做顯然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