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其東北方卻有著不輸關東平原的十勝平原,這裡的產量佔到了後世日本糧食產量的1/10。
只是現如今受限於小冰河期的原因,這塊北方的土地,對於秀家而言像一個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想要在那地方耕種可不就是事倍功半嘛。
但是這塊地區並不是完全的無用。在是十勝北方與北見交界處,就是後世儲量極為豐富的鴻之舞礦山。
這個礦山是僅次於日本·菱刈金山和佐渡金山的第三大金礦,雖然相比前兩個金礦儲量和產量有些稍遜,但是這座礦脈勝在存金礦脈埋藏較潛。
傳聞即便是鴻之舞礦脈邊上的藻鱉川沿岸,拿著簸箕淘沙都能發一筆大財,大量的黃金隨著河水的沖刷被表露在河床之上,整個藻鱉川宛如黃金打造的一般。
雖然以上表述有些誇張,但也足以表現鴻之舞礦脈埋藏較潛,產量極大的特點,在開採的第一年就產出了1噸金10噸銀。
在其開採的58年中,有官方記載的數字就已經開採出了73噸黃金,更別說邊上子礦被人撕挖盜採的情況,實際開採量只會跟大。
要知道在當時日本的北海道,可不比日本其他地區,這裡是當時日本罪犯的流放地,後世更是直接採用朝鮮礦工進行挖坑。
這些人的人命最不值錢,日本政府也是直到二戰結束之後,才開始在鴻之舞加大投入,裝備工業採礦設施。
換句話說,在鴻之舞開採初期的年產1噸左右黃金和10噸左右白銀,全是憑人力開採而出。
僅僅是這些金銀就相當於日本80萬貫左右的等價銅幣,換算成知行幾乎等於一個德川家康時代關東八州的知行產出。
如何不讓人眼饞。
谷秀家在去年就講自己的所繪製的蝦夷地圖交由瀨戶家正,關於其中領國的劃分,秀家在參考了後世日本對其的劃分,去掉千島群島之後劃分為蝦夷11國,當然名字略有改變。
分別是:松前國(渡島)、後志國、膽振國、日高國、石狩國、十勝國、釧路國、根室國、天鹽國、上川國、北見國。
沒有邊界完全按照後世北海道11國進行劃分,其中石狩國被一分為二,西部為石狩國,東部為上川國,將松前藩與渡島國進行合併,合稱松前國。
秀家劃分的天鹽國,包括後世上川綜合振興局北部,即後世士別市盆地以及北見過西北部的宗谷綜合振興局地方,換句話說將北海道的西北角全部劃入天鹽國領。
而北見國的領地被大幅縮減,去掉了後世地圖上西北角長長的小尾巴,當然北見最重要的鴻之舞礦山依然涵蓋在內。
秀家在地圖上也標註出了期望蝦夷奉行所優先拓展的地塊,其中就包括日高、膽振、石狩和北見四國。
明治五年(1872年對北海道進行勘地之時,志後國以265,580.84石一騎絕塵,即便是北海道南部已經開發了300年的的渡島(松前藩)都無法比上。
但是這裡距離涵館太近,秀家本著隱藏實力的想法還是決定不要過早的和當地大名蠣崎家進行往來,就怕這人嘴巴沒門,把宇喜多家在北海道還有領地的事情告知了秀吉。
而且要知道志後國多山地,即便如此依然產出26萬石,與其相比,日高、膽振、北見、天鹽幾國在開發之後石高數應該與其相當。
而作為後世產量基地的石狩、上川、十勝、釧路、根室五國他們的糧食產出無疑於將會倍之志後國。
要知道北海道中部的石狩振興局、空知綜合振興局內的平原地區和上川綜合振興局內的盆地地區是日本重要的稻米種植區。
根據明治十五年(1882)開拓使被廢止時候的統計,石狩振興局有物産高235,120.57石,有人94,577人;空知綜合振興局有物産高187,792.65石,有人76,04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