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衛與反擊】
打人一拳,須防人一腿。五代末期,中原強勢崛起而遼國卻日益衰落,此消彼長之下,立志祖國統一的大宋政權在外交領域靈活且強勢,遼國則不得不一味妥協退讓,直到太宗趙光義兵臨幽州城下,面對咄咄逼人的大宋,遼國人退無可退,於是爆發了「高梁河之戰」,拉開了宋遼大戰的序幕。
遼國人收穫了無計其數的戰利品,好比海洋中的鯊魚聞到了血腥味,喚醒了沉睡多年的遙遠記憶,那是被中原人嗤之為劫掠成性的民族傳統。而且受了欺負捱了打,豈有不還手的道理?
不出意外,遼國很快就發動了一場自衛反擊戰。
與戰敗的大宋不同,凱旋的遼國將領們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民眾夾道歡迎,遼景宗耶律賢先是重賞了堅守幽州的韓德讓等三位功臣,隨後對高梁河之戰的英雄們給予褒獎,其中耶律沙等先有敗績,遼景宗先對他們提出口頭批評,然後又以他們在高梁河之戰的出色表現而既往不咎,即便是臨陣退縮的耶律奚底,也只是受到了「以劍背擊之」的小小懲罰。
遼國將士士氣高漲,磨拳霍霍,對宋報復性軍事打擊已經蓄勢待發。
9月,遼以燕王韓匡嗣為總司令(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耶律抹只等各率大軍組成東路主力部隊,從今天的河北省南侵,另派偏師出山西作為呼應牽制部隊。
趙光義在高梁河之戰後安排了精兵悍將防守各處險要,做好了抵禦遼軍深入的部署,所以遼軍的這次南侵併未取得預期效果。
兩軍在滿城(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遭遇,史稱「滿城之戰」。
宋軍主將劉延翰在城西徐河列陣,牽制住了遼軍主力,與此同時,崔彥進率領一支奇兵人銜枚、馬裹蹄,悄悄迂迴到了遼軍背後,附近宋軍在收到訊息後也趕來支援,出其不意的夾攻之下,遼軍大敗。
戰前,趙光義學著哥哥趙匡胤的做法,向主將「秘授方略」,按照趙光義制定的作戰計劃,宋軍應以八陣臨敵。劉延翰按照領導的指示,排開八個方陣,相互之間相隔百步,擺好了捱打的架勢。
宋軍以步兵為主,洶湧而至的遼軍則以精銳騎兵為主。宋軍將士面面相覷,因為一旦開戰,迎接他們的將是一場無情的大屠殺,因此士氣低落,軍心動搖。
部將趙延進向劉延翰陳說利害,說咱這擺出來的分明是捱打受死的姿勢。劉延翰說你以為我看不出來?可這是皇上的命令,誰敢違抗?
趙延進一拍胸脯,「出了差錯,由我一人承擔!」
這可是抗旨啊,你說你一個人承擔,皇上願意嗎?劉延翰還是猶豫不決。
關鍵時刻,監軍李繼隆發話了,「違詔之罪,我來承擔!」
諸將的話不好使,唯有政委(監軍)的話夠分量。既然有監軍的撐腰,劉延翰終於拋開了趙光義的最高指示,根據戰場實際情況臨時改變陣型和打法,將分散的步兵陣型集中起來,外圈以車輛為圍牆,長槍大戟、盾牆短斧、強弓勁弩,以陣地戰破解遼軍的騎兵衝鋒優勢,於是就有了滿城之勝。
此一戰,大宋斃敵過萬,繳獲戰馬萬餘匹,俘虜高階軍官(酋長)三人,俘虜人口三萬餘,繳獲兵甲、車帳、牛羊無計其數。
遼國敗退,遼景宗耶律賢詔責總司令韓匡嗣五項罪名,然而也只是口頭批評的範疇,「赦之」,同時還表揚了耶律休哥等將領的優秀表現。雖然戰敗,但錯不在我,只怪宋人狡猾狡猾滴。
這場勝利讓趙光義挽回了些許顏面,於是對收復北漢的將領論功行賞,潘美、劉延翰、曹彬等均加官進爵,不必細表。
按照《宋史》的記載,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裡,雙方在邊境地
區爆發多次衝突。比如當年11月,宋軍在關南斬殺萬餘遼兵,大獲全勝;來年(980年)3月,潘美在雁門關大破遼兵,擊斃大遼駙馬蕭啜裡,俘虜都指揮使李重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