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1012章 “擁立門”事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12章 “擁立門”事件 (1 / 2)

【「擁立門」】

高梁河之戰對大宋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首先,此戰是宋遼關係的攤牌之戰。

在此之前,大宋是處於強勢地位,在收復北漢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大宋咄咄逼人,而遼國卻一味忍讓,希望透過談判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而高梁河一戰,標誌著宋遼兩國的正式翻臉,大宋圖窮匕見,撕去了偽裝,讓遼國方面看清了現實,不再抱有任何幻想。雙方正式進入到全面戰爭狀態。

其次是對大宋內部的影響。回到汴州後,太祖之子趙德昭就自殺了,緊隨其後的就是趙光義對軍政系統的大清洗。

趙德昭隨軍出征,據說「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皇上失聯了,軍不可無帥、國不可無君,於是諸將就商議推戴趙德昭同志當新皇帝,未等實施,就得到了訊息,說趙光義被找到了,活得好好的,擁立之事就此作罷,然而趙光義還是聽說了此事,心中非常不悅。

回到汴州之後,趙光義一方面為了防止遼國乘勝深入而進行了新一輪軍事部署,另一方面也因敗績而惱怒,故而沒有對從徵太原的將士進行賞賜。然而趙德昭卻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在朝會上公然奏請為從徵太原的將士們論功行賞。

趙光義當即大怒,惡狠狠地撂下一句話:「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等過兩天你自己當皇帝之後,再賞不遲。

趙德昭惶恐而退,回宮之後,就問左右近侍,「你們帶刀了嗎?借我使使。」

近侍們都說宮中不能攜帶武器,過不了安檢,沒帶。

趙德昭便獨自走入茶酒閣,緊閉門窗,隨後便用水果刀(割果刀)自刎而死。

趙光義驚聞噩耗,慌忙來到現場,抱著趙德昭的屍體放聲痛哭,隨後追封其為魏王,賜諡號曰「懿」。

「擁立趙德昭未遂案」在史書上同樣是語焉不詳的一筆帶過,實際上是太宗朝的一次政壇大地震,它的一部分線索隱藏在高梁河之戰中,當我們結合起來分析的時候,「車神」真相就呼之欲出了:

癸未日,趙光義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在對遼軍窮追不捨時突然遭遇遼國援軍,並且小小失利,自己的大腿上也中了流矢,這倒讓趙光義清醒了不少,意識到我軍長期征戰,士卒疲憊,且後勤補給已經出現虧空,重要的是幽州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被拿下,所以雙方將很快轉入僵持階段,而這種局面對大宋是極為不利的,因此趙光義在當晚就決定撤退。

撤退前,趙光義安排大軍斷後,而他自己則先行一步,畢竟要讓領導先走嘛,何況領導還掛了彩。

次日白天(甲申),雙方在高梁河展開激戰,宋軍失利,撤退逐漸發展成潰退。在此期間,宋軍謠言四起,說趙光義已經被遼軍俘虜,也有說趙光義死於箭傷……總之,皇上沒了。諸將急忙開會商討,大家一致認為太祖之子趙德昭應該承繼大統。

當聽說趙德昭要當皇帝之後,驚恐崩潰的軍隊逐漸恢復了秩序,穩住了陣腳。

趙光義在撤退前,已經下了命令,讓大軍有序撤回涿州。而當趙光義抵達涿州後,卻遲遲不見大軍前來報到,於是繞過涿州,來到金臺屯,等了兩天,仍不見大軍蹤影。如果戰鬥順利,當見大軍徐徐前來,若遭潰敗,也該見逃亡回來的散兵遊勇,此情此景,讓趙光義心生疑惑,於是派遣心腹宦官閻承翰前往檢視。

很快,閻承翰馳奏:我軍失利,謠言四起,軍心動搖,而更勁爆的則是——諸將議立趙德昭!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