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368章 平荊戰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68章 平荊戰爭 (1 / 2)

有人解釋為是高季昌對巴蜀人民的懺悔,認為是自己鼓動了這場戰爭,給巴蜀人民帶去了戰火,害得蜀人做了亡國奴,因此他心存對巴蜀人民的愧疚。

胡扯。

那淮南人民就活該當亡國奴了?伐蜀是罪過,徵淮就是功績了?

這樣解釋,是對高季昌的美化和吹捧。本書不吹、不黑(其實我真想黑他),高季昌口中的“過”,是對他治下的荊南人民的過錯。因為他認為李存勖輕鬆滅掉前蜀,實力倍增、信心倍增、野心倍增,下一步就該順流南下,收拾荊南了。自己慫恿李存勖伐蜀,到頭來是把戰火引向了荊南。

大謀士梁震則持相反的觀點,他輕鬆一笑,對高季昌說道:“不足為憂也!李存勖得到蜀地之後,倍增的不是野心,而是驕心。他一定更加不可一世,志得意滿,驕奢淫逸,更加不思進取,從而快速滅亡。李存勖滅前蜀,對荊南來說,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高季昌的腦海裡立刻浮現出他在洛陽的所見所聞,“對!先生說的有理!”

高季昌的外號叫“高賴子”,厚顏無恥,天下盡知。蜀平之後,他居然厚著臉皮,向李存勖數次索要夔、忠、萬等州,“陛下金口玉言,您不是說要把這幾州地盤歸還我荊南嘛。”

李存勖有些拿不定主意,是呀,朕是說了……可前提是你自己打下來呀。

然而高季昌早就摸清了李存勖朝廷的虛實,向劉皇后、宦官、戲子及宰相豆盧革、韋說等大量賄賂,特別是韋說,韋說曾居住在荊南,與高季昌是老朋友,故而極力偏袒高季昌。於是朝廷內外全是支援割讓給荊南的聲音。李存勖迫於壓力,極不情願地答應下來。

可不等詔書正式下發,就有了“興教門兵變”。

前文說過,李嗣源入主洛陽,弱宣稱,於是各方政治勢力紛紛趁機敲竹槓、發國難財。說到敲詐勒索、碰瓷敲竹槓,怎能少得了高季昌?此君專業無賴三十年。

此前,高季昌只是厚著臉皮向李存勖索要夔、忠、萬三州,如今則牢牢利用李嗣源急於穩定四方的時候,向李嗣源索要夔、忠、萬、歸、峽五州土地,“我想起來了,先帝最早就是許諾給這五州的……”

“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李嗣源震怒。

有的史料記載說伐蜀期間,高季昌並未出兵,而戰後卻索要土地;另有史料記載說高季昌出兵了,但打敗了。無論哪種說法,反正對高季昌“寸功未立”的說法是異口同聲的。

宰相豆盧革、韋說也一致贊成割地請求,李嗣源委曲求全,答應了高季昌割地請求。

隨後,高季昌變本加厲,上疏請求中央朝廷不要委派刺史,而把夔、忠、萬等州的人事任命權完全交給自己,由他的兒子們充當各州刺史。

從理論上講,節度使雖然是地方軍政一把手,但通常是隻負責行政、軍事和一部分司法、稅務(地稅),而人事任免、稅賦(國稅)等權力仍由中央朝廷直接掌控,至於行政、軍事、司法等方面,節度使也絕對無法任性,因為身邊還有節度副使、監軍宦官、推官、判官等官員分其權勢,而這些人也基本都是由中央調派。“節度使”的許可權被大大壓縮。

這是“節度使”制度設計之初的管控體系,再加上節度使的移鎮和部隊的輪調、換防制度,使得節度使不可能割據,更不可能威脅到中央。當然,這只是停留在理論上。

通常情況下,如果特別強調“理論上……如何如何”,那麼實際情況就一定與之相反。

關於唐末節度使的質變,我們毋庸贅述,制度的約束力與軍事實力成正比。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