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367章 專治各種不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67章 專治各種不服 (1 / 2)

【專治各種不服】

李嗣源弱宣稱入主洛陽,在親信安重誨等人竭忠盡智的輔佐下,僅用了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對內對外,或威或恩,或陰謀或陽謀,基本控制住了局面。特別是透過對汴州、滑州、蘆臺軍等叛軍的處理手段上,不難看出,明君聖主的明宗皇帝李嗣源,絕對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老虎不發威,別當是病貓。

李嗣源雄才大略,他胸懷鴻鵠之志,不甘做“洛陽刺史”,不願意看到帝國的四分五裂,他的志向是要完成帝國的統一大業,真正恢復盛唐時的景象,把延續唐祚付諸實踐,而不僅僅是當做政治口號。

他最重要的親信安重誨,也是這種態度,他對藩鎮割據、小國林立的現狀痛心疾首,以統一全國為己任。

也正因如此,安重誨才深得李嗣源寵信。

在完全最高權力平穩過渡的同時,安重誨也在忙於一項重要工作——削藩。

削藩歷來都是一項艱苦而危險的,而一旦成功,收穫也是非常可觀的。為了實現大唐的中興,安重誨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此,走上了削藩的不歸路。

自朱溫篡唐建梁,開啟“五代”以來,本書一直以中原王朝(後梁、後唐)主線,穿插簡述其他政治勢力(“十國”及契丹等),後文也將秉承。

李嗣源稱帝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因各此前各割據勢力出於快速成長期,在其政權奠基者的帶領下悶聲發大財,與中原王朝之間的聯絡並不緊密,較為獨立。而李嗣源稱帝前後,各割據勢力基本進入到了成熟穩定期,又因李嗣源是弱宣稱,從而對藩屬關係提出了質疑,有意挑戰中央權威,所以這段時期是“十國”正式成立的高峰期,南吳、南楚、南平、後蜀、吳越。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割據勢力的奠基者相繼去世,內部開啟了“二代治國”模式。而這些二代羔子們,很少能超越父兄,敗家子居多,例如前文王宗衍。

因此,我們將以李嗣源朝廷的削藩運動為契機,分別回溯各支線。

1,荊南

李存勖伐蜀之前,荊南高季昌去洛陽朝覲。期間,李存勖說自己打算統一天下,而如今不臣服於中原的,只有前蜀和淮南,我打算先滅淮南、再前蜀,你看如何?

高季昌則力勸李存勖先滅前蜀,再圖淮南。並且還信誓旦旦地向李存勖表示,如果王師伐蜀,荊南原做急先鋒,助力伐蜀!

前文詳述過,首先,高季昌認為蜀地崇山峻嶺,且經王建、王宗衍經營三十餘年,肯定難以攻下,如果李存勖伐蜀,勢必會陷入戰爭泥沼,嚴重損耗國力,如此一來,也就無法對荊南構成威脅了;其次,如果李存勖真要伐蜀,荊南就能狐假虎威,攻取夔、忠、萬等被前蜀佔領的原荊南屬地,即所謂的為李存勖當急先鋒。

隨後,李存勖給高季昌加官進爵,加封南平王、兼尚書令。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