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369章 平荊戰爭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69章 平荊戰爭2 (2 / 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荊南者無賴。

馬殷派使節到洛陽請建行臺。行臺,即中央在地方設定的能夠代表中央發號施令的機構。一般來說,行臺的設定是獨立建國的前奏。地方軍政一把手主動請求在自己轄境設定行臺,就等於向中央婉轉地表示自己要獨立了。

這就是馬殷的趁火打劫了,既然李嗣源連一個小小的荊南都無法搞定,那就更不要提跨過荊南遠征潭州了。馬殷抓住時機,敲李嗣源的竹槓。

“馬殷同志勞苦功高,僅設行臺,不足以表達懷柔之情、撫慰之恩,這樣吧,乾脆冊封馬殷同志為楚國王,光明正大地封邦建國、設定文武百官。”李嗣源臉上笑嘻嘻,心裡媽賣批。

天成二年(927)8月,後唐冊禮使抵達潭州,楚王馬殷正式建立楚國,史稱“南楚”(“十國”之一)。南楚政權是中央王朝冊封的合法政權,與之前自立的南漢、南吳(淮南)等非法割據政權有著本質的區別。

此戰之後,高季昌加緊修築城防工事,增修內城,在內城東門建江漢樓,在當陽縣屯駐大軍,取名曰“荊門軍”,以加強荊南的戰略縱深。做好了迎接下一次戰爭的準備。

戰爭在半年後再次打響,這一次高季昌面臨的敵人是新生的南楚馬殷。

在上一次的平荊戰爭中,馬殷消極應對,持觀望態度,主要原因是不願為李嗣源火中取栗。這一次,馬殷要獨吞戰果。

馬殷派大將袁詮掛帥、王環為副、兒子馬希瞻為監軍,出動水面部隊逆流而上,入境荊南;自己則親赴荊楚邊境的嶽州,為大軍做接應。

嶽州位於潭州以北,扼制了洞庭湖與長江連線的要道,地處南楚、荊南、淮南、後唐的四個勢力範圍交界處,控制長江水面,地理位置及其重要。馬殷親自坐鎮嶽州,進可以支援袁詮的入荊部隊,退可以保守南楚邊境,還可以阻擊逆流來援的淮南援軍。

從後來的記載中可以看出,馬殷此次的戰略意圖是想吞併荊南。

荊南高季昌也率水面部隊前來迎戰。在劉郎洑(劉備迎娶孫尚香處)遭遇馬希瞻的伏擊,大敗而歸,損失數以千計。南楚大軍乘勝進逼江陵城。

高季昌大恐,急忙送還人質史光憲,賠禮道歉,請求和解。

南楚大將王環接受了和解,班師覆命。

馬殷很生氣,責備王環為何貪圖蠅頭小利而不乘勝攻取江陵。

王環說荊南地處淮南、後唐、巴蜀、南楚之間,四戰之地,應該保留著它當做南楚的屏障,不可貪圖一時虛名而失去唇齒之勢。

王環對荊南的態度與王建對鳳翔如出一轍,與淮南拒絕接納荊南的道理大同小異。所謂英雄所見略同,盲目的擴張土地並不一定是最佳選擇,合理地利用地緣政治,使利益最大化,才是政客的升級進階。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