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217章 淮南易主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17章 淮南易主 (2 / 2)

與此同時,朱溫平定荊襄,並東征淮南,無果而返,如前文所述。

朱溫在淮南地區缺少運氣加持。無論是天時、地利、還是人和,此時都是討伐淮南的最佳時機:楊行密病危,蠢材楊渥繼位,集團內部暗潮湧動,內亂危機重重,而朱溫新定荊襄,淮南失去淮河天險,朱溫奮荊襄餘威,震懾四方,不正是討平淮南的大好時機嗎?

理論上看,確實如此。但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朱溫缺乏充分的戰前準備工作,臨時起意,倉促東征。後勤補給成為朱溫“三徵淮南”的最大短板,並直接導致了他的失敗。

不僅缺乏糧草,就連士兵的冬衣都沒有配發,路線也沒有偵查好,竟然迷路一百多里地,給嚴重不足的後勤供應雪上加霜。

前文有敘,不再贅述。

就在朱溫飲恨退兵之後,楊行密終於永遠的閉上了眼睛,與世長辭,享年54歲。

楊行密,初名楊行愍,佔據廬州後,時任淮南節度使高駢為他改今名。世代農家,不精通武藝,但身材魁梧,手能舉三百斤,靠著一身蠻勇混社會,又因胸懷寬廣有智慧,籠絡了一大批精明能幹的小弟,在“三十六英雄”的幫助下,透過黑吃黑髮展壯大,最終佔據廬州,並以廬州為革命根據地,抓住畢師鐸兵變的機會,取得了突破性發展。

據記載,某次,他的手下將他坐騎的籠頭割斷,將裝飾用的黃金偷走。楊行密視而不見,不予追究。所謂大人不計小人過。

他的叛將蔡儔刨了他的祖墳,等平定蔡儔後,部眾勸他刨蔡儔的祖墳作為報復,而被楊行密拒絕。

早先,一位叫張洪的貼身保鏢,不知出於何種動機,突然揮劍襲擊楊行密,被楊行密躲開,張洪被現場制服,並被處死,隨後,楊行密讓張洪的好哥們兒陳紹貞繼續當自己的貼身保鏢,仍然是負劍而侍,絲毫不加懷疑。

與杭州錢鏐的拉鋸戰中,錢鏐手下名將成及不幸被俘,楊行密賜給成及一座揚州城內的大別墅,因成及是武將,故而屋裡屋外擺放著各種兵器。楊行密經常獨身一人前去探望,不穿盔甲、不戴兵器,與成及觥籌交錯、談笑風生,喝醉後就在成及的臥房裡倒頭酣眠。

除了心懷寬大,楊行密的另一特點是勤儉不忘初心。曾經有一次,楊行密視察臺濛的工作,臺濛準備了排場盛大的歡迎儀式和豐盛的宴席,然而楊行密卻面帶不悅之色。等楊行密走後,臺濛發現楊行密遺落了一件貼身內襯,那是一件打滿補丁的破衣服,臺濛趕緊快馬加鞭追上楊行密,物歸原主。楊行密捧著補丁內襯,笑道:“讓你見笑啦。我出身窮苦農家,不敢忘本!”臺濛羞愧地無地自容,自此戒掉鋪張浪費,亦崇尚節儉之風。

楊行密還發明瞭一項娛樂活動:用粗大的繩子穿銅錢,謂之“穿錢眼”。於是,他的鄰居錢鏐也發明了一項文化活動:用巨大的斧子砍楊樹,謂之“斫楊頭”。兩位藩鎮大佬互相意淫打嘴仗。

“穿錢眼”和“斫楊頭”的文化侵略一直等到“徐許之亂”時,錢鏐以子錢元璙娶楊行密之女,才算終結。有詩為證:

“錢眼楊頭舊有謠,江南江北怨難消。

如今弄玉歸蕭史,龍種能諧引鳳簫。”

龍種,是楊行密誇讚錢元璙的話,《十國春秋》記載楊行密的原話為“此龍種也!生子當如錢郎。吾子真豚犬耳!”

另外還有一個跟楊行密有關的有意思的事:在淮南江浙一帶,有部分文獻和出土文物上的銘文,有“御史大卿”或“御史大憲”、“御史大”、“光祿大”等字樣,當時的史官一臉蒙圈,這是個什麼官?歷朝歷代的《職官志》並無相關記載,後來在廣泛蒐集整理各方資料後,才搞明白,原來楊行密的父親叫楊怤,“怤”與“夫”同音,所以是為了避諱,把“夫”字改書做“卿”,或直接省略。

另外,在楊氏執政期間,“行”和“密”的同音字也犯諱,因此“荇溪”被改叫“菱溪”,“蜂蜜”也被叫做“蜂糖”。有詩為證:

“君王神勇懾揚滁,菱水蜂糖盡改呼。”

避諱,是封建傳統文化的糟粕,已被最佳化。

割據淮南期間,楊行密實行輕徭薄賦、招撫流移,治癒了自“黃巢之亂”以來的戰爭創傷,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時間,就使淮南地區恢復到戰前水平。江淮地區之所以能成為經濟中心,就與楊行密的善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歷史上對楊行密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基本以正面為主,《十國春秋》給楊行密的蓋棺定論是不世出的非常之傑。

“以三十六英雄起自草間,殲孫儒、擒趙鍠、破杜洪、滅田頵,聲罪汴強,耀兵越徼江淮,南北以次削平,抑亦可謂非常之傑不世出者矣。”——《十國春秋》

楊行密愛淮南,淮南人民亦愛楊行密。

實際上,楊行密死後不到兩年,軍政大權就被權臣徐溫把持,但徐溫依舊不敢貿然篡位,而是先後扶持了楊渥、楊渭、楊溥,在歷經楊氏四世統治之後,徐溫養子徐知誥才敢正式取代楊氏,距離楊行密去世長達32年之久。

權臣徐氏要花費32年的時間才能基本消除(不是完全消除)楊氏在淮南的威望,足見淮南人民對楊行密的感懷。這是後話。

楊行密死後,在揚州的宣諭使李儼,代表唐王朝,任命楊渥為淮南節度使,封弘農郡王。時大唐天祐二年(905)11月。

這位李儼,本名張儼,前宰相張浚之子,被賜國姓。朱溫圍攻鳳翔,與李茂貞搶奪昭宗時,以“江淮宣諭使”的身份到揚州,賜給楊行密御衣,拜楊行密為正東方面軍總司令(東面行營都統),加封“吳王”,命楊行密討伐朱溫。此後李儼就一直以宣諭使的身份代表朝廷,長期駐留在了揚州。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