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爺,走吧!”
大牛看著正在刺史府門前怔怔出身的姬松,心裡也是煩悶不已!
時間悠悠,如白駒過隙!
三年,整整三年時間匆匆而過,但侯爺卻越來越沉默!
從三年前那件事之後,侯爺就將所有精力全部放在了宣州治理上。
和三年前相比,此時的宣州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不管是耕地還是商業,或者是百姓得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整日整夜冒著黑煙的鐵廠,此時已是全大唐最大的鍊鐵作坊,從去年開始就已經向長安輸送鐵錠數千萬斤,今年絕對只多不少。
數百家造紙作坊拔地而起,每年製造出十萬張以上的宣紙,更是徹底征服大唐的顯貴世家。
皇帝使用後提下‘天下第一紙’的美譽,成為貢紙,享譽天下。
就連海外胡商也被精美的宣紙俘獲,花下重金求購都不可得,更是讓宣紙之名響徹天下。
宣州各縣之間道路徹底被寬闊的官道相連,為此造橋數百座,讓宣州的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宣州鐵器更是暢銷天下,在朝廷和世家妥協之後,由朝廷管理鐵器作坊,世家商賈負責運輸售賣,早就賺瘋了。
商稅法的定立,讓朝廷稅收大增,宣州在去年已經是除了登州,明州之後第三個大唐稅收重地。
桑麻種植,絲綢刺繡產業勃發,民間較技活動層出不窮。
和宣紙相關聯的產業更是讓百姓富足,相較數年之前,已是天差地別。
從南洋引進的占城稻讓糧食產量大增,就連周邊不少州郡在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之後也隨之跟隨。
隨著朝廷大力疏通大運河,和造船廠源源不斷的海船下水,糧食產量大增的江南,隨著大運河和海運大肆南糧北運。
河北,山東,洛陽等地再無缺糧之豫。
關中在貞觀十年開始,新增田地開始發力,也實現了自給自足,就算稍有短缺,也能在周邊及時籌措。
而這都是侯爺一手促成的豐功偉績。
都說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侯爺卻是以一己之力改變了大唐。
前段時間陛下已經下旨,要侯爺回京,今日就是出發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