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玄幻魔法>伴生系統之極品星玄師> 第二百一十二章 無價之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一十二章 無價之寶 (3 / 4)

意思是說,當失去了這個平衡後,就會有仁義出現,以維持平衡穩定;聰明智慧出現,就顯得有些虛偽,在這個時候想要修復平衡,是很難很難的。

對此,宣博益結合當時自己所吸納的諸多思想,對其進行總結時說:為何大道廢,才有仁義?為何不在大道無缺時,及時做出補救預防?讓仁義智慧及早出現,防患於未然,以護大道平衡。

意思就是說,不到事情緊急,火燒屁股的時候,仁義智慧就不會出現;可當事情緊急,火燒屁股的時候,仁義智慧才出現,就顯得太遲了,甚至還有些可笑,基本上難以補救過來,甚至還要實施搶救。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在問題剛出現時,及時處理,可以輕鬆解決;不及時處理的話,積少成多,氾濫成災就晚了,再處理就只能於事無補。

也有人認為大道毀壞之後,才有所謂的仁義。大道不行,才要假託仁義,但是成效不彰;老天爺不消滅壞人,那麼俠義之士才需要替天行道。

汐兒領悟了哲學,對於教育小蛇,勉強可以試試,將理論聯絡實際,化作行動。

她明白,有時候,很多人並不是理解能力有問題,而是理解錯誤,或者為了自身利益刻意扭曲真理;亦或者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當邪惡腐敗之人掌權了,就會將智慧當做狗屁與禍害,把擁有仁義的君子當做毒瘤,視作害群之馬殺掉,讓小人的阿諛奉承之聲環繞,導致大道有缺,最終釀成大禍。

要是這時候再將君子請回,修復大道平衡,已經很難再搶救了;即使上天垂簾,搶救過來了;掌權者不再需要君子,將君子殺掉,又會重蹈覆轍,畢竟沒能解決根本問題,因為新的問題會接連出現。

誤了,誤了。

“這就是孔子失敗的原因啊!孔先生積極入世,卻沒能挽救局面,但他最後卻成功作出《春秋》,亂臣賊子皆懼,三百多年後,他的思想才受到世人的青睞。”汐兒一邊回憶,一邊以宣博益的語氣說同樣的話。

孔子自己無法成為掌權者,卻想用繁雜的周禮來束縛國君的昏庸慾望,在道家老子看來,顯然是不可能的。

畢竟做人吶,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

汐兒記得,宣博益有一個弟子,叫月衍。

月衍因為生怕自己待人不周,沒法做到全部的禮儀,所以每次在見人的時候,都會十分緊張,又害怕見到人,不想與人交流,從此不再出門。

宣博益見弟子月衍沒來,便前往月衍住處,詢問緣由。

得知緣由後,宣博益叮囑月衍,讓他不必在意太多無用的禮節,做好自己,順其自然便可。

太在意禮節,反而不利於禮節的施行,沒法面面俱到,有時候人還會因為一個小小的禮節而被問罪,被視為大不敬,這在孔子生活過的春秋時代更是如此,周禮之大弊就像是枷鎖一般捆綁住人人的身心,讓人喘不過氣。

宣博益評價說,周禮太過於注重形式,說它不務實事,是因為人們要花太多時間浪費在這上面,最後發展得像是嚴酷的法律一樣,讓人忘記了其禮之本意,死板而不知變通,並非以人為本。

禮儀本就來源於心誠。

假若齊之以禮,無法讓人感到羞愧,那禮儀也就無用,因為他人無法讓你保持心誠,心不誠,自然無須禮儀,如果這時還用禮儀這一套,要麼就是虛偽,要麼就是身不由己,要麼就是擁有了對禮儀的信仰。

信仰是崇高的,但卻很少有人擁有對禮儀的信仰,假若君主擁有這種信仰,臣子也擁有這種信仰,君臣一心,自然不再有昏君奸臣。孔子應該是這樣認為的,但讓他感到無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總是因為矛盾衝突,而在有意無意中打破彼此對禮儀的認知,將禮儀踐踏於腳下,使人漸漸失去對禮儀的信仰與依賴。

克己復禮為仁,但這是建立在人的生存需要為基礎上的。

物極必反,宣博益思考過很多,他時而喜歡儒家的思想,時而又討厭儒家的那一套;轉而喜歡上道家,可過了沒多久他卻討厭道家,又喜歡上了儒家。

最後他究其原因,是因為他看到了道家的一句話——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意思就是說,古代善於推行道的人,不是用道來使人聰明,而是用道來使他們處於無知的狀態中。

在宣博益看來,這無異於是使人處於一個黔驢技窮的狀態,智者變成騙子,以欺負愚者來獲利。

界外,華夏春秋時期,有位法家名叫管仲,因為“愚公之谷”事件而主動請求修明法治,此事件說明:假若智不欺愚,國的確可以長治久安。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