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熊廷弼是對遼東局勢掌握最清楚的人,如果他能一直擔任遼東經略,遼東肯定會是另外的一種歷史走向。
神宗皇帝在位時,雖然言官屢有彈劾,但熊廷弼深受神宗皇帝信任,位置穩固,等到天啟帝登基繼位,熊廷弼寵信不在,言官稍微一彈劾,他就被迫辭職了。
接替熊廷弼的是袁應泰。
但袁應泰書生誤國,在他的經略下,僅僅一年,遼東重鎮瀋陽、遼東首府遼陽相繼失陷,遼河以東全部淪為後金所有,袁應泰畏罪自殺。訊息傳來,朝野震動,朝臣們這才又想起了熊廷弼。
熊廷弼再次被起用,但此時的情況跟一年前已經完全不同,建虜佔據了瀋陽和遼陽之後,已經完全掌握了遼東的主動權,加上熊廷弼跟巡撫王化貞不合,王化貞得到朝中東林黨的支援,遼東人馬大部分都掌握在王化貞的手中,熊廷弼名為遼東經略,卻無法制衡王化貞。
廣寧之戰中,王化貞駐守廣寧,但他昏庸無能,被漢奸孫得功所騙,廣寧輕易就失守了,王化貞手下的六萬大軍不是投降就是鳥獸散。
彼時,熊廷弼手下尚有五千人馬,不過他認為廣寧既失,遼東已然不可守,於是就保護遼東百姓向關內撤退。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被朝廷捉拿下獄。熊廷弼在獄中寫了自辯狀,說明了廣寧失守,遼東不可為的原因,並且力主放棄遼西退守關內。原本熊廷弼不必死的,但因為黨爭的緣故,先被東林黨攻擊,接著又被閹黨陷害,最後身首異處,首級還被傳首九邊。
前世讀史的時候,每每讀到熊廷弼,朱慈烺都忍不住嘆息:自毀長城,莫過於此啊。
熊廷弼的棄遼主張,此後又為另一位大員王在晉所繼承,為了“守遼”還是“棄遼”,王在晉和孫承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孫承宗是帝師,德高望重,且他的守遼之策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援,因此王在晉輕易的就敗下陣來。
到此,守遼之策被確定,先築城寧遠,又築錦州,朝廷耗費錢糧無數,終於打造出了一條看似堅固的遼西防線。但現在,隨著松山之敗,錦州被圍,這一條堅固的防線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破口。寧遠守不守,怎麼守,對有識之士來說,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但對朝中清流,對性子執拗,愛面子的崇禎帝來說,寧遠根本不是一道問答題,而是一道肯定題。
寧遠城池堅固,豈有不守的道理?任何人敢在朝中提出放棄寧遠的想法,都被遭到滿朝文武的全體唾棄。棄土割地,是任何朝臣都不能承擔的重大罪責,不說朝臣,就是崇禎本人也深為恐懼,這也是杏山塔山秘密撤退,崇禎這兩日惶恐不安,害怕面對朝臣的原因。
因此,吳牲根本不敢在朝堂上說出自己的憂慮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