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心中雖然是這麼想的,是如此吐槽的,但是這些人的第一反應卻不是上書皇帝。
家在京城的立刻向家中趕去,開始安排家中的人力物力財力向海洋上集中,該尋找工匠去找工匠,該造船就造船,該買船就去買。
家不在京城中也迅速的吩咐親信快馬加鞭的向家中送信。甚至有不少人還要給和自己親密的一些家族去送信,讓他們做好準備。
他們既然選擇這樣做那自然是有原因的,現在即便是按照這樣的稅來繳,他們仍然有自信賺的盆滿缽滿,更何況誰規定了制訂了規則就要去遵守,這稅率又不是不能去調整。
於是將事情吩咐下去後,朝堂中不少臣子開始拿起毛筆,洋洋灑灑寫起了勸皇上降低稅收的奏摺。
寫完後急急忙忙的將奏摺送到皇宮,在路上他們還不識的遇到一些同僚,頓時又擁有了自信。
他們卻不知道,像他們這樣做的僅僅是當日參加大朝會數百人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他大多數文武官員、勳貴根本就沒有動作,或者說是有很多人都在看著這些人的動作。
即便是大明朝那些視錢如命的勳貴們這一次也沒有一人這樣做,所有人都老老實實的。
他們這些人雖然現在有些沒落了,可是他們仍然有那麼一些能量的,他們很清楚這次這所謂的章程根本就不是出自李若星,全部都出自當今皇帝之手。
他們可是清楚最近一個半月時間,朝中那些重臣忙碌的是什麼,還不是現在即將公佈的有關開海的章程,咱們這位如此有野心的皇帝如此行事,意味著什麼,難道還不夠清楚嗎?
或許並不是所有勳貴都知道,但是至少大明京城的這一批勳貴還是同氣連枝的,大家相互通通氣,也就都知道了。更何況還有哪些公爵們親自發聲安撫。
說實話,這些勳貴中有些聰明人最近一兩年已經開始害怕了,要知道,皇上已經讓大明的藩王們老老實實繳稅了,那他們這些勳貴呢?天下誰不知道他們這些勳貴很有銀子。
之前皇上沒有讓他們繳稅,或許是念著他們祖輩的功勞,可若是朝廷的銀子越來越不夠用,那倒黴的大機率就是他們這些勳貴了。
據英國公張維賢所知,稅部那該死的李若星已經開始在調查他們這些勳貴的家業了。
現在朝廷找到了白銀新的、量大的來源,想比於他們現在的收入,犧牲一下未來的一部分海貿利潤似乎已經不是不能接受的了。
………
現在高調的起身反對,這簡直就是找死,這位皇帝是什麼性格?皇上這三年來殺的人不夠多嗎?
這個時候還是按耐下來,總會有人跳出來的,看看皇上對這些人的態度就是了。
果然不出他們所料,沒多久就陸陸續續有數十人將奏摺送往宮中。這數十人正是家中都有著不小的生意,看來也是想要在海貿中摻和一腳的。
不錯,讓這些人去試探試探皇上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