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訓練“背嵬營”之前,司馬珂已經在開始訓練陌刀營。
因為之前陌刀尚未打造出來,所以所以司馬珂便讓眾陌刀兵,身穿藤甲,手執同等重長度的木棒,前頭綁上一塊鐵板,合計也是二十斤的重量,模擬陌刀進行訓練。
陌刀軍,兩個特點,第一是人馬俱碎,第二是如牆而進。故此陌刀兵訓練也是兩個方向,體能和陣法。
首先是訓練體能,陌刀兵每人手持二十斤的陌刀模型,刺擊一百下,揮砍一百下,做到揮砍和刺擊有力,才能人馬俱碎。
不過人馬俱碎,是誇張的說法。唐軍能做到人馬俱碎的,也只有李嗣業等幾個猛將。迎面劈砍,將對方的馬隊連人帶馬,一塊劈碎,就算是這些北府兵的精銳之士,也未必能有幾人做到。說起來,只是一個訓練的方向而已。
其次是訓練陣法,有了長矛方陣兵的那種嚴格的陣法,手持陌刀如牆而進,也不是什麼艱難的陣法。
不過在司馬珂看來,所謂如牆而進,只能對付步卒。對付騎兵,用這種如牆而進的戰法,根本就是找死。面對重甲騎兵,對面全身是鐵,又手持五米長的馬槊,不到三米長的陌刀列陣,如何能抵擋。若是面對輕騎,對方也不會硬碰硬的衝擊,只會左右拋射,利用速度玩垮你。
司馬珂要訓練的陣法,並不只是如牆而進。
他設立陌刀兵,也不是為了正面衝鋒,而是在敵軍的騎兵衝勢停下來之後,再以陌刀兵突入砍殺。
他用的是後世宋軍的斬馬刀戰法,如宋軍那般“遇鐵風箏牴觸,或掠我陣腳,或蹂躪我步人”再反擊。陌刀的反擊,其實不是迎著對方的馬隊對沖劈砍,而是等對方“或掠我陣腳,或蹂躪我步人”時。也就是說,他是等對方馬隊和己方步卒羈絆時,已經沒有了衝勢,這時再一舉反擊,即“則用斬馬刀以進,是制勝之一奇也。”
其實,在唐朝的陌刀軍,也是設立在最後面,而不是衝鋒在最前面。往往是敵騎殺入我軍陣內再出動的,李嗣業出動陌刀隊殺的對方“人馬俱碎”,也是在敵軍的精銳騎兵“逼我追騎,闖入我營,我師囂亂”的情況下的。
因為敵軍一旦衝入己方的陣內,衝勢便緩慢下來,屆時再派陌刀軍衝入敵軍騎兵之內,就是一通亂砍。在那個時候,沒有了衝擊力的騎兵,面對防禦力極佳,手中兵器更靈活的陌刀兵,幾乎是沒有什麼抵抗力的。因為陌刀兵要砍的並不是人,而是不會躲閃的馬。馬一被砍斷馬腿,馬背上的騎兵便要摔倒下來,如果是重甲騎兵,從馬背上摔倒之後,一時間根本爬不起來,只能乖乖引頸就戮。
所以,司馬珂設立陌刀營,便是有兩個目的,第一是作為步卒精銳為了碾壓對方的步卒,第二便是在對方騎兵衝陣,己方處於不利的情況之下,進行反擊。
故此,除了訓練如牆而進的陣法之外,他又訓練陌刀兵如何自後軍出列,整齊而快速的攻向兩翼的敵騎,如何砍馬腿,袍澤之間如何互相攻守配合。
而在訓練了大半年之後,真正的陌刀也出爐了。
這一次,司馬珂幾乎是集中了整個東晉最精良的工匠,給出的糧餉也是雙倍,故此打造出來的陌刀,也是極為精良。
桓溫給司馬珂遞上了一把新鮮出爐的陌刀,司馬珂掂了掂在手裡發現分量果然不差,就是二十斤左右。
這陌刀,前面的精鋼刀身長約60厘米,重大概十二斤半,刀杆用的便是桑拓木的杆,扁圓形,長約一米五,重約一斤半,而纂尾也長達40厘米,重約六斤。
而因為陌刀前重後輕,雖然纂尾的加長,減輕了這種不平衡,但是想要揮舞砍人,仍舊需要極其力大者。否則普通人手持陌刀的中後段,前頭有十二斤半的刀頭,連保持手中的平衡都不容易,更別說揮刀砍人或者刺殺了。
但是也因為這種不平衡,前頭過重,使得陌刀劈砍起來,極具威力,才有人馬俱碎的效果。
司馬珂輕輕的舉著這把精製的陌刀,聽得軍營裡有殺豬的叫聲,步入軍營的伙房,見得那邊正綁好了一隻豬,已經放好了血,準備用開水燙了之後刮毛。
他示意眾軍士退後,手提陌刀,手起一刀揮了過去,只聽嚓的一聲,那肥豬立即身首異處,碩大的豬頭和身軀便分了家,斷口處連同骨頭都極其平整,惹得眾人一陣叫好。
司馬珂將那陌刀緩緩的揚起,仔細檢查了一遍刀鋒,發現絲毫沒有半點崩口或者捲刃的現象,不禁暗暗稱讚:“好刀,可驗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