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準備武備之外,司馬珂又將從範會那裡購買的十萬斤占城稻糧種,分發到各州的都督手中,責成其在明年春季之時,開始播種育秧,準備種植占城稻。
司馬珂還請了範會提供了一本占城稻的浸種、育秧、插秧、肥田、除草等種植知識的農經,安排人抄寫數本,分發到各州,讓各州都督組織人員進行學習,為明年的占城稻種植做好準備。
……
這年冬天,就在司馬珂正厲兵秣馬,為北伐做好準備的時候,太傅郗鑑也不負司馬珂所託,上書朝廷,認為大晉如今兵強馬壯,糧草充足,應揮師渡江,北伐中原,收復失地。
其實,郗鑑原本想等過了這一年,到明年的春天二三月份的時候再提此事,這樣春天做好計劃和準備,等到秋天糧食豐收之後,便是揮師北上的之時。
只是,一向身體健康,精神矍鑠的郗鑑,在這個冬季,雖然坐在鋪著絲毯,燒著地龍的屋子裡,卻格外的感到寒冷,甚至出現咳嗽的症狀。
年事已高的郗鑑,隱隱的感覺到,自己的時日不多了。他兒孫滿堂,又身居上公之位,無論是皇帝,還是臣民,都對他的評價極高。身後之事,也沒有什麼好擔憂的。所以他的一生,可謂是功德圓滿,就算即刻駕鶴西去,也沒什麼可遺憾的。
然而,他突然想起了司馬珂的所託,想起跟隨他數十年的京口北府兵。上書北伐,恐怕是他最後的心願。所以,他不再等待時日,而是即刻上書,請朝廷拜司馬珂為征討大都督,揮師北伐。
郗鑑的上書,如同一顆炸彈一般,震驚了整個東晉的朝廷。
尤其是諸葛恢、蔡謨等北方士族,更是覺得不可思議。
自從王導去後,郗鑑隱然已是北方士族之首,理當代表北方士族的利益才是。
對於眾北方士族來說,維持現有的平衡,已是對北方士族極其不利,理應削奪司馬珂的兵權,降低其影響力,才是符合北方僑姓高門的利益的做法。
誰知道郗鑑非但沒有想著去打壓,反而堅定的站在的司馬珂這一邊,為其上書請奏北伐之事。
眾北方僑姓高門雖然一向尊重郗鑑,並以郗鑑為精神支柱,但是在這影響整個北方士族利益的關頭,也紛紛跳了出來,極力反對。
眾人以尚書令蔡謨和左民尚書諸葛恢為首,先是前往太傅府去勸說郗鑑。然而郗鑑之意已決,反勸眾人不要只顧個人家族利益,應以天下蒼生為重。眾人被郗鑑說得無言以對,畢竟郗鑑的話義正辭嚴,無可辯駁,只得退回。
在郗鑑那裡碰了釘子,眾人又去找司徒何充。司徒何充也是左右為難,他和司馬珂私交甚好,同時也極其敬重郗鑑,又不便直接拒絕這些北方僑姓高門,所以乾脆裝病告假,閉門不出。
眾人無奈之下,又想起了昔日的北方第一高門琅琊王氏,找到了王家的家主王允之,想要其去勸說郗鑑。誰知道王允之也同樣閉門不見客,而琅琊王氏的宗族子弟王恬,則旗幟鮮明的表示要參與北伐。
眾北方士族連續在幾個北方僑姓高門的大佬那裡都得不到支援,心頭不禁大為失望,又紛紛去覲見小天子司馬衍,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說明司馬珂北伐的危害性。甚至為了進一步勸說司馬衍,還走了京兆杜家的門路。
司馬衍原本也是左右為難,哪怕他和司馬珂兩人關係再密切,司馬珂再忠心耿耿,但小皇叔功高震主,對他來說的確不是件好事。
但是眼見得郗鑑帶頭請求北伐,陸玩為首的江東士族並未反對,北面士族雖然極力反對,但是也依舊有部分士族予以支援,他心頭一時之間也沒了主意。
司馬衍想來想去,最終還是請教皇后杜陵陽的意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