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宋的天空> 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繼遷之死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繼遷之死 (3 / 6)

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李繼遷一生狡詐,多次以詐降手段取勝,此次卻陰溝翻船,被潘羅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偷襲成功。玩兒了一輩子鷹,最後卻被鷹給啄瞎了眼。

史載:“羅支陰集六穀諸豪及者龍族兵數萬,合擊之於三十九井,保吉大敗,中流矢,奔還靈州。”

潘羅支計敗李繼遷,使党項羌的西進計劃受挫,潘羅支因此聲望大增。

◆鹹平之治

至道三年(997)三月,真宗趙恆即位為帝。第二年,他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年號——鹹平。

鹹平,天下到處都太平之意。隋人有詩云:“錫以蕃祉,永保鹹平。”

為什麼用鹹平?趙恆的用意很明顯,老爹趙光義的第一個年號叫“太平興國”,有其父必有其子,自己用“鹹平”,同樣也是希望天下太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趙恆接手的的帝國,外強中乾,北面的遼國和西北的党項虎視眈眈,戰亂不息,國內還時不時爆發一下農民起義。就是這樣的一手爛牌,聰明的真宗也能打出王炸。

趙恆勤於政事,任用李沆、呂端、曹彬、呂蒙正等能臣,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稅收富足,人文鼎盛,人口數量亦成倍增長,統治日益鞏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出現了難得的治世,人們將這一時期,稱之為“鹹平之治”。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出現治世的原因,這幾點是必不可少的:

政治上君明臣良,治理有方,廣開言路,反腐倡廉;

軍事上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兵強馬壯,多有勝績;

經濟上愛惜民力,修養生息,降低賦稅,鼓勵生產;

文化上重視文教,厲行節儉,思想統一,團結奮進。

經濟的發展,首先帶動了人口的增加。太宗至道三年(997),全國人口是四百萬戶,到了鹹平六年(1003),達到六百八十多萬戶,短短六年多時間,人口增長了一半以上,土地耕作面積增至五億多畝。治世不治世,從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和土地面積都能可見一斑。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鹹平年間誠為多事之秋,天下一點也不太平。首先是北面的遼國年年來犯。其次西北的李繼遷,不斷地攻城掠地,殺傷不少宋軍,盡得定難五州之地。還有就是鹹平三年在蜀地爆發的王均兵變,對大宋王朝的西南根基也是致命的摧殘。

一個年號用了六年,也沒能實現天下天平。

鹹平六年(1003)年冬,真宗決定明年啟用新的紀年。宰相李沆從浩瀚的書海中尋出兩個閃著金光的大字——景德。

景者,大也,指皇帝的基業;

德者,得也。《素書》雲:“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讓別人各有所得,收穫滿滿,豐衣足食,各展其能,讓萬物各得其所,這才是真正的德。有德則得,無德則不得。德高賢人聚,德重好運來。德,既是對皇帝的讚美,也是對皇帝行為的期許和考量。

太祖朝使用過乾德的年號;趙光義對太祖說:“江山在德不在險”,然而終其一生,也不敢用這個字作年號;聰明如宋真宗者,非“德”無以彰顯自己的皇恩浩蕩,非“德”無以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

福德恩澤。

景德之下,皇帝厚德洪福,播於四海八荒,惠及天下蒼生。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一個好的名字就是一個好的風水,人如此,國亦如此,取一個好名,可以為美好燦爛的前程錦上添花,甚至可以改變運氣。

◆李繼遷託孤

公元1004年的春節,如期而至,正月初一,真宗下詔改元景德。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