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嶺南邕州沉寂了九年的侯仁寶要回京面聖,壓年的孫猴子想山下逃出來,老謀深算的盧多遜怎肯就此罷休。
一見太宗的面,盧多遜立即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若召仁寶,其謀必洩,蠻夷增備,未易取也。不如授仁寶,讓暗中排程。另遣偏將,發荊湖士卒一二萬人,長驅而進,勢必萬全。”皇上你要小心了,一旦召侯仁寶回京,攻取交州的計劃必定會洩露,交州的蠻夷加強了戒備,再想取勝就不容易了,不如讓侯仁寶便宜行事,負責籌劃此事,再派遣偏將帶一至兩萬荊湖計程車卒,長驅直入,勢必能大獲成功。
侯仁寶是誰的人,趙光義心中明鏡似的,見盧多遜這麼說,太宗也沒多想,就準了,撤了召回侯仁寶的詔令。侯仁寶最有機會回京的一個時機,在盧多遜的干預下就此泡湯了,趙普的計謀再次落空。讓一個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懂兵法的富二代去領兵打仗,盧多遜分明是沒安好心。
太平興(980)七月,太宗下詔,任命侯仁寶為交州陸路水路轉運使;任命蘭陵團練使孫全興、漆作使郝守俊、鞍轡庫使陳欽祚、左監門將軍崔亮為兵馬都部署;寧州刺史劉澄、軍器庫副使賈湜、供奉官閣門祗候王僎為兵馬都部署,水陸並進征討交州。
等來等去,侯仁寶等到的是讓自己出兵的任命,差點氣得當場吐血,他知道趙光義之所以做,都是因為盧多遜從中作梗,盧多遜這是擺明了要讓他老死在嶺南。@·無錯首發~~侯仁寶恨不能將此老賊碎屍萬段,估計這時候同時氣得要吐血的還有朝廷散人趙普。
路是自己選的,跪著也要把它走完,侯仁寶只得接受任命。
◆越南版“黃袍加身”
交州,古稱交趾刺史部,自秦至唐,一直隸屬中國各時期的中原王朝。公元906年,生於大唐安南鴻州(今越南寧江縣)富豪世家的曲承裕獲朝廷認可,授予靜海軍節度使,建衙宋平(今越南河內),交趾逐步成為藩鎮,割據一方。
938年,交趾內亂,南漢劉龑意圖趁勢收復交趾,結果在白藤江被吳權擊敗,自此便放棄收復交趾地區,為日後的交趾獨立留下了隱患。
939年,吳權自立為王,撤銷節度使番號,此為越南獨立伊始。吳權死後,交趾地區陷入十二使君之亂,戰火連綿。同中原地區十國一樣,交趾這邊也是有樣學樣,頻繁地發動政變和改朝換代。太祖趙匡胤在攻滅南漢後,考慮到收復交趾得不償失,並未派軍征討。
968年新興勢力領袖丁部領平定戰亂,統一交趾,建立丁朝,定都在自己的出生地華閭(今越南寧平市),取得事實上的獨立。丁部領的長子丁璉,其麾下大將黎桓,為丁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被任命為全***隊的最高統帥——十道將軍殿前都指揮使。
黎桓,愛州清蓮縣(今越南清廉縣寶泰村)人,也是一位草根出身,幼年時父母雙亡,成為孤兒。長相也很特別,《宋史》載:“陋而目渺”,看來是不咋地。被愛州的黎觀察,收為養子,悉心栽培。
黎桓,少有大志,成年後投入南越王丁璉麾下,逐漸嶄露頭角,因其智勇雙全得到了丁部領的賞識,讓他統帥二千人,參加了平定十二使君的戰鬥,成為丁朝的開國功臣。
太平興國四年(979),丁部領與其子丁璉醉臥宮中,被祗候內人杜釋刺殺。定國公阮匐發兵攻入宮中,將杜釋磔死。
黎桓遂與定國公阮匐一起,將丁部領唯一倖存的兒子,年僅六歲的衛王丁璿扶上皇位,丁璿尊生母楊雲娥為皇太后。幼主即位,孤兒寡母,這一幕跟當年的後周簡直太像了。
黎桓與楊雲娥太后私通,成為丁朝攝政,自稱“副王”。定國公阮匐等人不滿黎桓的專權,分水陸二道,舉兵攻打都城華閭,被黎桓擊而殺之。
太平興(980),大宋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寶聽說交州大。
亂,向太宗奏明此事,建議出其不意攻打交州。
諒州守軍告急,太后楊雲娥命令黎桓帶兵出擊,並任命南冊江人範巨倆為大將軍。黎桓赤裸裸地想當皇帝,大軍出兵前,範巨倆叫囂:“今主上幼弱,我眾雖竭死力御外侮,脫有尺寸之功,其誰知之?不如先冊十道(黎桓)為天子,然後出師可也!”
軍士們紛紛振臂“鹹呼萬歲”,太后楊雲娥見大勢已去,為保全身家性命,只得派人連夜給黎桓送上龍袍,讓黎桓即位,兒子丁璿退位,降為衛王。
黎桓利用大宋出兵的機會取代了丁朝,黃袍加身,登基為帝,建立黎朝,改元天福,定都華閭,封楊玉娥為大勝明皇后。
黎桓登基後,並未急著領兵出征,他要先穩定社稷,讓自己這個皇帝坐穩了。先是冒用丁廢帝丁璿的名義,派遣江巨望、王紹祚出使大宋,向太宗上表,請求冊封。趙光義派遣張宗權為使者,聲稱準備冊立丁璿為統帥、黎桓為副帥,同時告知黎桓,若將丁璿母子送到京師開封,自己就冊封你黎桓為統帥。
太宗給黎桓出了個選擇題,讓他二選一,黎桓心虛,拒絕了太宗的要求。既然不聽話照做,那就打到你服為止。趙光義詔命侯仁寶、孫全興等部,立即出兵征剿交州,同時派許仲宣為廣南轉運使,負責戰備物資的轉運工作。
許仲宣接到詔書的時候,他還在京城接受國家反貪調查組的審查,有人告他貪汙,審查組對其長達兩年多的審查,結果發現,他們查的是一位清官能臣。
太平興(980)八月,太宗下出師安南詔,“弔民之行,葢不得已,宜躬行於天討,用丕變於蠻陬。”詔令蘭州團練使孫全興、八作使張璿、左監門衛將軍崔亮為陸路兵馬部署,自邕州路入;寧州刺史劉澄、軍器庫副使賈湜、供奉官閣門祗候王僎為水路兵馬部署,自廣州路入。宋軍兵分兩路向諒山進兵,準備由此突破攻入交州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