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是動物的本能反應,就像一隻狗在漆黑的夜裡傻叫。面對恐懼,逃避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懦弱,對付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它。
東線滿城之敗,西線雁門關的慘敗,連續的兩記耳光,徹底激怒了大遼皇帝耶律賢,他決定好好地教訓一下宋軍,一雪前恥。同時,耶律賢也急需要用一場勝利,消除遼軍心中兩次戰敗的陰影。遼軍在西線戰場,怕見那個姓“楊”的,那就回到東線,繼續高粱河的神話。
人多力量大,量變會產生質變,群體數目多了膽子也肥,就像海里的沙丁魚,以前出兵都是十萬,這次翻一番,直接整到二十萬吧。耶律賢亮出了自己壓箱底的王牌軍——宮廷衛隊,同時向女真、渤海等部落大量徵兵,充實軍隊。
就在耶律賢摩拳擦掌準備再戰的時候,大宋皇帝趙光義這時候正忙於全國科舉考試。
◆寇準進士及第
太平興(980)閏三月,太宗朝的第三次科考開始。
本次科考中榜進士當中,出現了一位對大宋乃至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他就是剛剛十九歲的寇凖(別名寇準)。
寇凖,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父親寇湘在後晉開運年間考中進士甲科,任魏王記室參軍,因屢建功勳,被封為國公,追贈官職至太師尚書令。寇凖小時候,家境並不寬裕,母親常常一邊紡紗一邊教寇凖讀書,督導寇凖苦學成才。
寇凖天資聰慧,七歲那年的春天,父親帶領他登華山,寇凖心曠神怡,詩興大發,寫絕句《詠華山》:“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十四歲時寇凖已經寫出了不少優秀的詩篇,時就能精習《春秋》。十九歲,寇凖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
大宋科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叫殿試,皇帝會親自向考生們提問,只有過了這一關才能算是徹底的通關。太平興(980)閏三月十一日,趙光義親自策試禮部舉人,十四日,親自策試各科舉人。太宗取士,對社會閱歷不深的年輕人往往不太感興趣,在他看來,有學識但缺乏社會閱歷的人實在是難堪大任,因此,年紀太輕的人往往不予錄用。
有人建議寇凖把自己的年齡虛報幾歲,寇凖道:“我剛準備要踏上仕途,還沒有正式當官,難道就要開始欺君嗎?”
官二代的寇凖最後順利透過了趙光義的殿試,授官大理評事,被派往歸州出任巴東知縣。
太祖趙匡胤是位馬上皇帝,卻堪稱史上最推崇文治的開國之君,在位十六年,一共舉行了科舉考試,錄取文人一共一百八十八人,平均每次十二三個人。在“太祖碑誓”上,留下了“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的祖訓。
與太祖相比,趙光義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文人,太平興國二年正月,剛剛即位兩個月的趙光義就舉行了第一次科舉考試。
此次科考,進士科的錄取人數一百零九人,諸科錄取人數二百零七人,一共錄取人數三百一十六人。趙光義覺得這些人還不夠,又派人去查太祖朝落第的考生檔案,將其中的一百八十四人,全部“賜出身”,就是說這些人不用再考了,直接被朝廷錄用了。
太宗朝第一次科舉考試,共計錄用文人,與其他朝代科舉考試相比,此次錄取人數簡直是令人驚掉下巴,這也是科舉制度誕生四百年以來,錄取人數最多的一次,創造了歷史的巔峰。
趙光義道:“從今以後你們都是朕的學生了,聽朕的話,幹得好,朕給你們封官加爵!”宋時,人們習慣性將參加殿試被錄取的進士稱為“天子門生”,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宴請之後,太宗給每位“天子門生”還發了二十萬貫錢,用以置辦上任行裝,買馬買僕,以便光光鮮鮮的去上任。
太祖時期,科舉進士的起授官職通常是從九品,最高不過從八品。趙光義。
給這批進士的起授官職是各州的通判,相當於副知州,副市長了,級別、六品,至少比太祖年間進士高出兩到三級,這可是太祖朝進士需要花費十年努力工作才能達到的級別。讓這些窮秀才們真正感受到了古人說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這些進士得到提升的速度,也是歷代所沒有的。其中張齊賢在太宗這一朝就做到了宰相級別,從初入仕途到百官之首,前後只用了十幾年時間,真應了那句“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宰相辦公的地方)。”
賜宴、賞路費、賜***,“寵章殊異,歷代所未有也。”天底下的好事,都讓自己一個人得了,可想而知,那些窮書生,那些根本多次落第沒希望的考生,意外被錄取,又成了天子門生,他們對趙光義能不感恩戴德嗎?這些文人,不但能說,還能寫,他們嘴中筆下的皇帝,還能寫半點不好嗎?
大宋被譽為“文人的天堂”,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很多人認為這是太祖皇帝趙匡胤定下“重文輕武”國策的原因。其實,真正開啟文人美好時代的,並非太祖趙匡胤,而是太宗趙光義。
太宗如此瘋狂地擴招文官,賜宴、賞路費、賜***,透過這三步棋,趙光義很快培養起自己遍佈全國的親信,逐步取代了太祖朝的官員。除此之外,培養替自己歌功頌德的文人,更有淡化太祖趙匡胤的用意,如此種種,也是在逐步化解自己即位的危機,其手段可謂夠狠、夠準、老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