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宋的天空> 第八十九章 天火燎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九章 天火燎原 (2 / 5)

趙光義這次派出的是荊湖地區的兩萬守備部隊,戰鬥力跟京城裡的中央禁軍無法相提並論。打仗是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此次出兵交州,趙光義從思想上就沒太重視,從統帥到付帥,都是些藉藉無名之輩,想打贏,純屬僥倖。 無錯更新@

◆初戰告捷

接到詔令,荊湖的宋軍開始集結,光集結就搞了一個月的時間。那時的部隊行軍,基本靠走,從荊湖到諒山,直線距離兩千多里。侯仁寶、孫全興率領前軍首先出發,自陸路向諒山進發。

此時,趙光義正忙著跟大遼的二十萬大軍開戰,調動一切兵力支援瓦橋關前線,而且還要御駕親征,根本沒心思去管征討交州的事。

等到宋軍前軍到達諒山,已經是太平興國六年(981)三月,另一支則由劉澄率領的水路後軍還在路上。

侯仁寶決定率領大軍立即開戰,此時另一主將孫全興卻在作戰方略上與侯仁寶產生分歧。孫全興認為應該等到劉澄的水軍到達以後,合兵進軍,侯仁寶卻認為應該急速進軍不給黎桓太多的備戰時間。

侯仁寶急啊,嶺南,他一天也不想多待。他想著早點掃平交州,然後回到洛陽安享晚年,於是侯仁寶獨自率領所部人馬進入交州,到達白藤江邊,白藤江是越南北部太平江的一條支流。

黎桓派出一支一人的軍隊到白藤江口防禦,宋軍首戰告捷,擊敗黎軍,斬首千餘級。

黎桓得到戰報,親臨前線,安排大軍在白藤江上插下包著尖鐵塊的巨型木樁,試圖阻擋宋軍渡河,當年吳權就是靠這種戰術在白藤江擊敗南漢軍隊的。

不過這玩意只是個擺設,著急回家養老的侯仁寶,指揮大軍出擊,宋軍再次大獲全勝,斬首黎軍數千級,俘獲戰船二百餘艘,兵器鎧甲過萬。黎桓戰敗,退守支稜江。

◆支稜江之戰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侯仁寶要求駐紮在花布的孫全。

興部抓緊時間跟上,孫全興卻堅持己見,非要等劉澄的水路軍。

宋軍初戰連連取勝,侯仁寶畢竟是個文人,不懂兵法,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在他眼裡黎桓的軍隊似乎不堪一擊。他估摸交阯大勢已去,決定先行追擊黎桓殘軍,孤軍深入交州內地,至支稜江邊。

孫全興等部,傻傻地等了七十天左右,才等到劉澄的水路軍。結果,孫全興和劉澄會師後,合兵前進,沿大江水陸並進至多羅村,結果沒發現敵人,又退回到了花布。事實證明,這些人真是豬一樣的隊友,不但害人,而且害己。

還有一點值得讓人懷疑,孫全興敢於消極怠工,極不作為,這背後的靠山是誰?靠腳指頭都能想出來,除了宰相盧多遜還能有誰。

太平興國六年(981)九月,此時的侯仁寶還不知道孫全興和劉澄玩的花招,他再次派人催促孫全興趕快過來與他會合。就在此時,黎桓派人送來降書,侯仁寶大喜,如果黎軍投降,那就說明出兵交州,自己取得了完勝。

呆萌的富二代,不知道兵法有云:“兵不厭詐”。侯仁寶似乎有些忘乎所以,想不到災難正在向他悄然逼近。

滿城之戰時,宋軍先派人向遼軍詐降,以此麻痺遼軍主帥韓匡嗣,然後前後夾擊,遼軍大敗。此時的侯仁寶簡直就是韓匡嗣附體,由於得到了黎桓的降書,宋軍隨之放鬆了戒備,就等著黎桓前來投降了。

《宋史》載:“時諸軍冒炎瘴,人多死者。”宋軍中開始出現瘧疾,軍隊戰鬥力大減。

黎桓瞅準時機,夜襲宋軍,毫無防備的宋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躲在花布的孫全興和劉澄,還在為找不到敵人慶幸呢,他們可能不會想到,此時黎桓正在支稜江邊暴揍侯仁寶。

敵人重兵包圍,又沒有援軍,支稜江之戰,宋軍慘敗,侯仁寶被黎軍生擒活捉。《宋史》載:“遇賊鋒甚盛,援兵不繼,遇害死江中。”最後,侯仁寶落得個被斬首的可悲下場。

據越南史記載:“欽祚等聞水軍敗,引兵還。帝(黎桓)率諸將擊之。欽祚軍大敗,死者大半,屍填原野,擒其將郭君辨、趙奉勲歸華閭。”陳欽祚得知侯仁寶戰敗身亡,郭君辨、趙奉勳被抓了俘虜,遂引兵撤退。結果遭到黎桓追擊,陳欽祚大敗,人馬死傷過半,宋軍士氣大跌。再加上,軍中出現瘧疾,死者十有二三,士兵多有怨言,宋軍只得選擇撤退。 無錯更新@自此,出兵交州以宋軍失敗收場。

◆慘淡收場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