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武俠修真>如水劍道> 第118章 一葦渡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8章 一葦渡江 (1 / 2)

旅燕出巢,暖風暫歇,山水心曠神怡,春色美不勝收。

此時斜日半偏,清溪兩岸、桃花灼然。視線順流而上,散落堆積的茅舍間,生出幾柱炊煙。

炊煙遙望的半山腰上,兩道身影拳來腳往,身影帶著拳影,旋轉、跳躍、不停歇。慧朗和尚慈眉善目、拳掌剛猛,一身橫練的腱子肉,委實看得楊朝夕口水直流。

眾所周知,修習“翠雲道功”此類內練功法的人,肌肉筋腱雖也緊實有力,卻遠不如橫練拳腳之人的身形、看上去規模宏大。就震懾效果而言,不明真相者,難免會給楊朝夕一個“以卵擊石”的評語。

然而交手兩人心中,均頗為認真、並且慎重,對於面前之人的難纏程度,也已探明瞭虛實。

楊朝夕這“百獸拳”以苦練幾年的“倉頡拳”打底,不但學起來飛快,用起來更是順手!騰躍、飛撲之姿宛若飛鳥,進擊、格擋之法卻如走獸,退避、圜轉之步彷彿蟲豸,躲閃、欺身之態形似游魚……手中章法不拘、形隨意走,體內後天之氣奔流狂湧,竟然越打越精神,足足兩炷香將盡,卻未顯出半分疲態來。

慧朗和尚拳法看似生硬猛烈,卻法度森嚴。一招一式,均按部就班,衝拳、橫拳、抄拳、按掌、推掌、分掌、勾手、彈踢、劈砸……下盤沉穩、中樞靈活、上身開合,“嘭、嘭、啪、啪”的拳腳交擊聲,不知響過了多少下。

比拳腳交擊聲更加響亮的,是慧朗口中的招數名稱,幾乎每一下出手,都伴隨著他力沉千鈞的聲音:

“黑虎掏心!黃龍探爪!黑狗咬雞!野馬上槽!金雞入籠!泥裡拔蔥!浪子脫靴……踩堂炮、起火炮、回留炮……撩陰腳、踢山腳、分心腳……反手箭、擋風掌、鐵佛靠……童子拜觀音、猴子倒扳樁、金鉤掛玉瓶……”

“和尚!你有完沒完?打個架都這般聒噪!”楊朝夕使出一手“螳臂當車”,擋住了慧朗和尚一記“踢山腳”,又猱身撲上、雙掌揮出“蚍蜉撼樹”,直攻慧朗和尚面門,將他“騰、騰、騰”地逼出一丈開外,才面色不豫道,“況且,你這都起的什麼破名號?不是雞飛、便是狗跳……就沒有文雅些的麼?”

慧朗和尚嘿嘿一笑,手上兀自不停,接連打出“梅花炮”“勒馬炮”,反將楊朝夕逼退兩丈,才收拳合掌道:“阿彌陀佛!文雅的倒也有,只是不多。譬如呼風攪雪、雲遮日月、倒卷珠簾、抽梁換柱、葦叢捉雁、古樹盤根……”

“停!停!你這和尚拳,威力不怎麼樣,名頭倒是花裡胡哨。小道今日領教了,咱們算作平手如何?”楊朝夕拍拍手上的灰土,一臉隨意道。

“善哉!道長既肯罷鬥,貧僧求之不得。只是妖女之事,請道長務必謹記,以免害人害己……”慧朗和尚合掌躬身、語氣誠懇,卻無半分勉強之意。

楊朝夕無奈,也只好還了一禮:“小道曉得了!和尚勿再多言。你方才拳法之中,亦有氣機流轉,卻與我道門氣韻、大不相同。又是什麼緣故?”

慧朗和尚笑道:“釋門功法,由外而內,這個道理,從前便與你說過。但內外相通、禪武合一,靠的卻是‘罡氣’。釋門修行,以外練武技體術,生出罡氣,再以罡氣聚煉氣海。氣海凝實,結成舍利;舍利破開,衍為佛胎……

釋門修行共‘離塵、破障、般若、無相、金剛、涅槃、菩提、真如’八境,首重觀想自悟,次論武技體術。所以歷代得道高僧中,能涅槃成佛者,未必便是武藝高強。”

楊朝夕搖搖頭:“和尚,叫我來看,你們釋門著實有些婆婆媽媽。若凡事講理便可解決,這天下早就河清海晏、太平無事了。既存武道,便是因為眾生攻伐、實難善了!不如鋤奸去惡

、快意恩仇,反而效果更好。”

慧朗和尚合掌道:“我釋門佛堂中,亦有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對於十惡之人,施以雷霆手段;對於芸芸眾生,當懷菩薩心腸。

只不過,雷霆怒目是為震懾,使十惡之人佛性不絕,懸崖勒馬,回頭是岸;低眉順目是為感化,使芸芸眾生向佛向善,出離悲苦,身登極樂。”

楊朝夕忽然笑道:“和尚,既然佛祖慈悲,何不將絕世武功度於我,以全小道懲惡揚善之志?”

慧朗和尚意會,亦淡笑道:“我佛只度有緣之人。道長心無敬畏、率意而為,雖有慧根、卻不具佛性,如何能修行釋門之法?”

楊朝夕撇了撇嘴:“倘若小道我,願舍財貨、捐功德,與佛祖結一份善緣,不知可行否?”

慧朗和尚深瞳一亮:“我佛不拒向善之人,儒、道、吏、民,皆是眾生。既為眾生,皆可度化……不知道長,願行多大的功德?”說完,笑意更濃。

楊朝夕“哼”了一聲,便從常服袍袖的暗囊中,取出幾錢碎銀子來,放在慧朗手中:“就這麼多了,和尚。出家人不打誑語,你可莫拿些粗淺拳法來搪塞我。”

慧郎和尚收起銀兩、眉開眼笑:“道長慷慨,輕財重道。我釋門修行之法,自然不適合你。但貧僧卻有一門達摩祖師傳下的‘一葦渡江’輕身功法,可供道長修習參詳。”

“輕功?‘一葦渡江’?這名字乍聽上去、倒有些不同凡響。就這個吧!”

楊朝夕故作淡定地點點頭,心中卻早已喜不自勝。自己現下,正缺一套輕身功法!以後若混江湖,碰上打不過的,會點輕功、才好全身而退。

慧朗和尚點點頭:“這‘一葦渡江’說穿了,也是些氣息搬運、提氣發力的巧妙法子。不過卻須尋處水面,才好傳授習練。道長,咱們這便同去那水潭。”

楊朝夕聞言,便從草窠中掏出那擔柴禾、架在肩上,兩人又來到清溪下游的那泓潭水旁。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