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禹忙活的時候,其他人也沒有閒著。
機動小隊在遺骸上安裝了兩臺發動機,用以減緩遺骸飄離方舟的速度。不過發動機是從老遊艇上拆下的,功率有限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再借助風帆等方式來給遺骸減速。
方舟上頭,在沒有足夠武力的情況下,大家只能在能力範圍內提升方舟的存活能力。
原有的各種戰鬥預案重新開始梳理,尤其是針對已經見識到的燃燒彈帶來的恐怖後果,方舟開始進行大量的防火、降溫以及疏散訓練。
因為陸禹告訴過大家,方舟的船體雖然能夠防禦大威力的炮彈和爆炸,卻無法隔絕燃燒彈帶來的高溫。
方舟上的技術人員也開始對方舟內的通風、消防設施進行梳理和改進。
陸禹製造的第一批火箭彈可謂是傻大黑粗,每一枚火箭彈長達一米八左右,有碗口粗細,裝藥完成後擁有三十公里以上的射程,彈頭有裝有烈性炸藥的高爆彈頭以及使用了高效能材料的穿甲彈頭。
第一批火箭彈製造了五十枚,使用的簡易火箭彈發射架一次可以裝載十二枚隨時待命。
機動小隊的快艇一次一艘只能運輸兩枚火箭彈前往方舟,為了提升運輸效率,陸禹又建造了個運輸舟體,可以裝載幾噸的貨物再由快艇牽引回方舟。
第一批火箭彈運回方舟,安裝由方舟上的技術人員按照陸禹寫的說明書自行安裝。
現在事急從權,陸禹一個人的效率相當於一個工廠,自然得先大操大辦來滿足基本的使用。
但方舟上的技術人員終究要培養出來,否則未來陸禹離開了副本,這些因為他而活下來的倖存者,豈不是沒有能力與其他倖存者爭鬥,最後淪為任人宰割的魚肉?
已經有一定能力的技術人員被送往方舟遺骸,陸禹開始教授他們火箭彈製造技術。
陸禹的教授那可就是真的從頭開始,直接從冶煉鋼鐵開始教起。
於是陸禹先帶著大家在方舟遺骸從頭開始建造一個濃縮的鋼鐵作坊,並且為了便於帶回方舟,這個作坊還單獨製造一個漂浮平臺承載。
從小型的鍊鋼爐開始,陸禹先教大家如何將拆解下來的廢鋼重新冶煉。
然後從冶煉開始一路建立起可以加工各種標號以及形態鋼材的鋼鐵作坊流水線。
這其中不止要教會他們實際操作,還要為他們講解基本的理論知識。
由於這些技術工人中大多數的文化水平不過小學以上,還是這段時間在方舟上惡補的。
陸禹不得不將一些高深的理論化作經驗之談,先保證他們能夠操作使用,至於今後能不能讓理論知識保留下來,只有寄希望於方舟乘員們能夠儘可能地多學習文化知識了。
這樣下來,進度絕對稱不上快,時間一天天地流逝著,萬幸沒有遭遇敵人的襲擊。
而陸禹也挺享受這一切,常年闖蕩末日的輪迴者,必須學會這種苦中作樂的自覺。
————
PS:一百章了,謝謝一路支援的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