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到陸禹身邊學習的工人雖多,卻不是誰都有能力學到出師的水準。
前前後後來學習的達到了上百人,但經過一段時間後,達到陸禹出師標準的也就十人。
當然,他的出師標準不算很高,只要能夠做到在使用操作手冊的情況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項工藝的操作就算是出師。
但這已經讓陸禹很滿意了,畢竟這些工人中,大部分曾經都是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文盲。
比這些人稍好一點的是從各地接過來的家屬中,那些受過一些教育的人,但他們也缺乏工業的經驗。
底子最好的應該是那些原本就從事技術工作的人員,有的是船上的技師,有的本身是維修工人。
不過相當於出師的十人中,竟然有三人是沒有一點底子、缺少教育的工人,那些原本並不從事製造業的家屬中也有四人出師。
反倒是原本做技術工作的幾人並沒有全部出師,倒是有些出乎陸禹意料。
出師的人是在有一定天賦的基礎上,還付出了超乎尋常的努力。
不過即使是沒有達到出師標準的人,也並非一無是處,恰恰相反,他們也付出了同樣的努力。
其中很多人都學得了一技之長,即使不能如最優秀的十人那般博採眾長,也成了能夠獨當一面的優秀人才。
其他大多數人即使沒有這麼優秀,這段時間的學習後,也開始能夠勝任更加複雜的工作,可以作為先進者的輔助人員或者學徒繼續工作學習。
火箭彈的製作暫時便交給了這些學成工人組成的流水線製作,此外還有一些輕武器、爆炸武器。
雖然相比於陸禹親手製作,效率幾乎下降了數十倍,現在一天的時間裡最多能夠製造幾枚火箭彈。
但現在方舟已經裝備了兩百多枚火箭彈,有了一定的依仗,只要能透過生產讓這些人的技術越來越熟練就好。
陸禹臨時建造出來的浮島有兩百多平,上頭濃縮了一條條微型流水線,工人們在上頭緊張忙碌著,從遠處看去,倒是有些像曾經海上的那些石油開採平臺。
除了給浮島作坊供給各種所需的材料,陸禹現在便將注意力放在了為方舟提升機動能力上。
原本方舟的外形跟方案都是經過縝密的計算跟實驗的,無論從理論還是實際效果來看,方舟都利用了儘可能少的資源達到了足夠抵抗末日衝擊的結構和海上的適航性。
現在陸禹正在拆解的方舟殘骸就可見一斑,在沒有使用足夠強度的材料建造的情況下,這艘方舟依然扛住了地質大災變和滔天洪水,不過還是不幸地被襲擊。
要改進動力系統,最好的方式本來應該是在方舟內部進行改造,但是在海上航行的情況下,很難進行相應的施工。
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方舟之外掛載動力單元來提升方舟的動力系統。
從《移動載具(普通型)建造大全一百篇》中,陸禹學會了許多種用於載具的模組化單元,能夠用在方舟上的動力模組單元便有至少六種。
現在陸禹造的東西,可謂是越來越精密。
他有意識地規避純手工打造,雖然對於他來說純手工敲敲打打反而進展更快。
但經過這段時間後,自己的方舟就像自己為文明保留的火種,陸禹希望將方舟上的人們安頓下來後,能夠給他們留下更多的安身立命的技術。
為了製造單元模組,陸禹先親手建造了更高精度的數控機床,方便今後這些成長起來的技術人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