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的緊張氣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方舟經過一段時間漫無目的的漂流,所有人的身心都處於疲憊的狀態。
現在有了還未交鋒的敵人存在,反而讓大家有了目標,開始有組織地進行備戰。
相對於這艘不幸的方舟殘骸,陸禹的方舟完全使用高效能材料建造,在結構強度和其他被動防禦效能上,已經是陸禹能夠做到的極致。
但要提高方舟的生存效率,還必須補齊方舟的短板。
一方面方舟的武器裝備薄弱,必須得到加強。
另一方面方舟的動力也有些孱弱,從貨輪上拆解下來的動力裝置優點是比較經濟省油。
但缺點也很明顯,在加速效能、極限狀態、輸出扭矩等方面的不足造成了方舟的機動性不足。
所以陸禹現在要忙活兩件事情,一件是製造合適的武器提升方舟的攻擊能力,另一件就是找到提升方舟動力效能的方式。
不過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做,從難易程度上,陸禹決定先製造武器裝備。
腦海中可用的知識很多,但要落在實處,還需要在操作中檢驗。
方舟緊缺的是大威力的武器,選擇似乎很多,但能夠最快應用的似乎只有火炮和火箭彈。
這兩種武器陸禹製造起來的難度最低,且投入實戰中的訓練成本跟科技成本也相對低很多。
無論是火箭彈這種天降正義的好東西,還是大艦巨炮的浪漫,都不得不考慮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方舟在啟航的時候便使用了八成多的載重。
而在海上要直接更改方舟的結構恐怕很難,所以能用於增設武器的噸位實在是少的可憐。
經過他的計算,使用火炮的話,如果敵人的方舟使用的材料強度與自己的高效能材料接近,那麼要在十公里之內擊穿方舟裝甲,至少需要256mm口徑的長管艦炮。
這樣的艦炮哪怕不考慮供彈裝置、不修建炮塔,光是艦炮本身就重量極大。
加上備彈的重量、艦炮旋轉移動所需的空間,恐怕整艘方舟也裝不了幾門大口徑艦炮。
火炮的命中率還需要配合優秀的火控雷達,這樣的精密儀器,陸禹腦海中雖然有知識,卻無法保證順利的製造成功並投入使用。
相對來說,火箭彈似乎就要方便許多。
火箭彈可大可小,大的火箭彈擁有較高的射程,並且可以透過改變彈頭的裝藥來改變威力和特性。
小型火箭彈則可以掛載到水上飛機和直升機上,彌補現在水上飛機跟直升機武力的不足。
並且相對來說,火箭彈在使用的時候更方便地可以同時發射很多枚,進行飽和攻擊的情況下對其精度的要求比起炮彈要低許多,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戰鬥力。
陸禹還有許多的想法,比如製造魚雷用於防備水下的威脅,還有能不能進一步製造出導彈?
但現在緊要的還是先形成有效的戰鬥力,畢竟方舟的遺骸便在這裡提醒著大家,不知道什麼時候,方舟也可能遇上這般可怕的敵人。
於是陸禹開始敲敲打打,憑藉一雙妙手在方舟遺骸上製造起了火箭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