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青教書的學校裡舉行第三次的辯論會了。題目是曼青出的。一星期來,他為這件事很高興。他指導甲乙兩組的學生如何去搜集材料,又參預他們的演習,很忙了幾天。學生們的精神很好,又肯苦心預備,曼青預料這一次的成績一定比前兩次更好。
這一天上午,從清早到正午,曼青像跳舞師似的不曾停過腳。他剛到了甲組的學生處,乙組的學生又來找他了。他打電話給預約的評判員,請他們早些來;他又要督率校役佈置會場。午飯後,一切都準備有成,專等三點鐘開會了。曼青這才在自己房裡伸伸腿,鬆一口氣,可是號房又來報"有客",他又巴巴地跑了出去。
來客是王仲昭,格外使得曼青高興;他笑吟吟地引著仲昭到了自己房裡,很愉快地說:
"仲昭,足有兩個星期不見面了。實在忙得很。半年來第一次忙,也是半年來第一次心境愉快。青年真可愛。他們的精神真好。等一下你聽他們的辯論,你就知道了。所以,仲昭,我還是勸你也來幹教育事業。"
仲昭微微一笑,就坐在堆滿書籍的桌子前的一個藤椅裡,桌上的書籍,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似乎都是些歷史。一本英文書,攤開了平放著,書頁上有些藍色鉛筆的記號。仲昭翻過來看書名是《P
&nitive Cultu
e》,一本研究初民生活的著作。
"你教的什麼功課?怎麼玩起這些老古董來了。"
仲昭把那書照原樣放著,看著曼青說。
"擔任的功課是世界史,"曼青替仲昭倒過一杯茶來,自己燃著了一枝煙,用力吸進一口,然後回答。"所以有時也要看看這些書找點材料。"他又吸進了一口煙,接著說,"本來請我教《三民主義》,我就覺得很為難,恰好學生不滿意前任的歷史教員,我就和他對調了。"
"你倒喜歡教歷史?"
"歷史也有歷史的難處,但無論如何說的全是事實,不至於睜開眼說謊。況且是世界史,參考容易,說話也自由。如果是中國近代史,我就不幹。第一是材料困難。照理,現代史的材料是報紙;但是中國的報紙,就沒有正確的史料的價值。仲昭,你是個報館記者,自然很知道報界的內幕。哦,近來,你的第四版新聞很有意思。"
"你說是很有意思罷,然而總編輯不滿意。"
仲昭很牢騷地說。這在曼青真是第一次看見,所以很有些詫異了。
"我本想辭職,"仲昭慨然接著說。"但一想辭職反是屈伏,是失敗,所以又取消了辭意。我現在還是韌幹,一點一點地來。但這幾天,第四版的編輯態度到底讓步了一些。"曼青很同情地點著頭。一句老話,"還是教育界好些,"已經衝到牙關,又被他捺住了;他覺得此時對仲昭說這個,便似乎是嘲笑他的失意了。他忽然想起另一件事來,匆匆地跳起來往外走,一面說:
"仲昭,你坐一下;我介紹一個人和你見見。"
"如果你還有事,也儘管請自便罷。"
仲昭隨口回答著,也站起來走到室隅的書架前看書名。這裡的書,大都是社會科學的,仲昭很熟悉。一本簇新的《Whethe
Chi
a?》吸引了他的注意。他抽出來翻著目錄看,心裡機械地在想:中國,中國,倒在那邊呀?向左呢向右?有你中間的路麼?他放過了目錄,隨手揭到書尾,似乎想找出最後一章的結論來看,卻聽得曼青已然在門邊。仲昭下意識地回頭看時,不禁全身一跳。曼青身邊站著一位女士,那宛然是陸女士呀!
"朱近如女士。也是這裡的教員。"曼青微笑地介紹。
仲昭睜大了眼,疑惑是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分明是陸女士,怎麼會姓朱?但是立刻他的疑團打破了;他聽得這位女士的聲音,他知道確不是陸女士而是另一個了。
"就是王仲昭先生麼?久仰!"朱女士含笑地說。
仲昭鎮定了心神,很客氣地周旋了幾句,同時在端詳這位朱女士的丰姿。他慢慢地看出來,雖然和他的陸女士極相像,卻有許多的不相同。兩位都是頎長,但陸女士似乎要更多一點娉婷的姿態;而在同樣的鵝蛋臉上,朱女士的鼻尖是顯然太尖銳了一點兒,嘴邊也沒有陸女士那樣的笑渦;彎彎的眉毛和略大的眼睛可說是二人的最相似之處,然而眉目間的表情卻又絕對不同了,朱女士有其柔媚,陸女士有其英俊;在眉尖的微微一蹙時,那差異就更大了,陸女士在此等時候所有的攝人的不勝幽怨的風韻,朱女士卻完全沒有,只構成了平板的愁容。可是最大的分別還在嗓音。仲昭不解何以朱女士的嗓音和她的容貌竟如此不相稱,她那扁闊而略帶啞澀的口音即在柔和小語的時候也會引起沉重悒塞的不快感。
朱女士坐在仲昭對面,把一個側形向著曼青;她很嫻熟禮節似的問起仲昭的近況,稱讚他編的報紙,時時把眼光掠在曼青的滿意的臉上。仲昭立刻看出來,這一對兒中間已有了相當程度的互動吸引了。
漸漸他們的談話引到了辯論會。仲昭不專對何人地漫然問道:
"可不是,我還沒知道今天辯論的題目是什麼?""今天的是:《世界第二次大戰將在何處爆發?》一個政治的歷史題。"曼青很高興地回答。"甲組是主在近東的,世界的火藥庫巴爾幹半島;乙組是主在遠東,謎樣的中國。這裡也就包含著最近濟南事件在國際政治上的影響了。"
"好題目,這一定是你的手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