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樓蘭軍民紛紛要求併入秦軍,或者不併入秦軍也行,樓蘭也要實行秦軍同樣的制度。
樓蘭王及貴族哪裡肯同意這明顯觸及他們利益的建議,於是就起了衝突。
若是樓蘭王反叛那還容易解決,秦軍三兩下就能將其解決。
但現在卻是樓蘭百姓因為要降秦而反樓蘭王……這就讓“護樓蘭使”張粕不知道怎麼處理了,趕忙飛鴿傳書請示贏丹。
這事其實對於贏丹來說也很為難首先樓蘭軍民自發的要併入秦軍可以說是正常的,對秦軍也極為有利。
因為“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百姓尤其是身為奴隸的百姓要求十分簡單,就是能獲得更好的生活。
秦軍的制度和技術能給他們更好的生活,他們當然傾向秦軍。
有樓蘭這個先例,姑師只怕也會緊隨其後,姑師之後又會有且末、無霜、休循等等。
到時就不是組建聯軍的問題了,而是直接從西域百姓中徵兵了。
但這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對秦軍也有負面影響……
西域三十六國目前只有樓蘭和姑師兩國在秦軍的實際控制下,其餘三十四國都在盯著樓蘭和姑師看它們會有什麼結果。
如果樓蘭、姑師的貴族過得好,利益沒有多大損失,那麼這三十四國就會放心的與秦軍結盟。
如果樓蘭、姑師的貴族因為與秦軍接觸結果就被自己百姓給推翻進而連根拔起……那還有哪國敢與秦軍結盟?
甚至別說結盟了,到時只怕連線觸都不敢。
因為一旦接觸就會讓處於奴隸狀態的軍民知道秦軍的制度,於是就有併入秦國反叛貴族之心。
接下來就不用多想了,他們甚至連商人都不敢放進城去,絲綢之路會因此而斷。
贏丹知道事態嚴重,沒有多想,將姑師事務交給王賁後帶上威亞斯及百餘名親衛就朝樓蘭趕。
這事就只有贏丹能處理妥當。
姑師跟樓蘭五百餘里,贏丹一行快馬加鞭三日餘就趕到了目的地。
樓蘭城倒是沒有多亂,王徨的七千援軍駐紮在城外嚴陣以待,城內還有張粕的一千“護樓蘭軍”,可以說將整個形勢都牢牢把控住。
就是城內軍民一個個拿著刀槍木棍和農具將“皇宮”包圍了起來,要不是張粕一行“護樓蘭軍”保衛著皇宮,樓蘭王及一眾貴族早就被軍民拖出來砍成幾段了。
贏丹一行人騎著馬剛由城門跨入樓蘭,樓蘭百姓就手舉武器歡呼著湧了上來。
張遼趕忙帶著親衛分列兩隊將百姓隔離開,個個劍出鞘盾在手如臨大敵。
親衛的擔心是多餘的,樓蘭百姓此舉並非想要對贏丹不利,而是他們不懂中原的禮數習慣於手拿裝備歡呼。
贏丹在兵士的引領下於宮內見著了躲在書房坐臥不安的樓蘭王。
樓蘭王一見到贏丹就趕忙迎了上來,說道:“大秦太子來得正好。”
“快助我鎮壓叛亂,本王定有重謝……”
應該說樓蘭王有些天真了,只要贏丹一點頭,樓蘭王連命都不是他的了,又拿什麼來“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