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景文心裡雖然沮喪,現在需要尋好的夫子,能得李豐指點迷津,自己也少走彎路。
李豐擺手笑道:“哎!不過是閒著無事隨口說說。每個夫子各有習慣,我說了,最後結果還得你們自行考量才行,而且夫子還得當面考過才收。”
江團跟江景文都點頭說懂得。
於是,他把鎮上的學館情況詳細介紹了一遍。
萬寧鎮上常駐人口三千人,進加上週圍村子也有萬人,是個大鎮。
大一點的學館有三個,其中最大的學堂是何員外辦的清風館,在裡面求學孩子四五十個,夫子三個童生一個秀才。
另外兩個學堂稍微小一點,分別都是秀才在執教。
最小的就是私塾,學子三五不等,夫子也是良莠不齊。
這些學堂清一色都是秀才童生。
在老宅時,江團問過江南山為什麼萬寧鎮沒有舉人,是這些年沒有人考上還是留不住。
江南山只是一嘆:“萬寧鎮人傑地靈,怎麼會沒人考取功名,是舉人們都不願意留下。”
至於為什麼,江南山卻是不說。
所以才讓鎮上學館都是秀才把持。
李豐慢慢飲一口微苦帶甜的金銀花露:“若是你們要想提高學習,最好進私塾,只是費用高……一年中光是束脩就是十兩銀子,另外各種筆墨紙硯自理,不過你家也是承擔得起的。”
有這處大院子,又有跟自己做的蚊香生意,李豐絲毫沒有懷疑江家在銀錢上的問題。
他所不知道的是,若是擱在以前,光是聽到這十兩銀子的束脩,恐怕江家連想都不敢想。
現在不一樣了,別說十兩銀子,就是二十兩江團也掏得起,只要這個夫子所教值這個價。
江團蹙眉:“夫子是秀才不?”
根據大伯講,萬寧鎮上的秀才可不多,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
江南山在秦家村教書,每個孩子一年的束脩也不過收幾百文,這個夫子要十兩,至少也得是秀才。
聽到江團幼稚的話,李豐哈哈大笑起來:“非也非也,這個夫子不是秀才,沒有功名在身,但他參加過科考,他曾經教出的學生裡,考上秀才的人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