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給大學生補助,這些錢可以用於公共設施建設、科技軍工研發、貧困人口扶持等等等等方面。
在二十世紀初期甚至更早說一句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支援培養大學生真不為過。
那種說我是靠爹媽讀的大學和國家無關的……陸道升也不知道咋評價。
對一些頭部高校,各方面的扶持補貼力度更大。
比較讓陸道升覺得不是滋味的是,恰恰是這些頭部拔尖大學的學生,是一去不復返的主力。
前世多年之後,社會上逐漸出現了反思的聲音。
國家不僅勒緊褲腰帶支援頂尖學子出國,還對歸國學子提供了儘可能優渥的條件。
但這些被寄以厚望的學子大多數沒有回來建設國家。
參考國內某頂尖大學《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的資料,該校的赴美留學生中,畢業後選擇回國就業的只有約19%,還不到兩成,八成留學的學生都留在美國了。
這個情況有很多種解讀,比如有能回來一兩條大魚就不算虧的說法,有國內缺少人才施展平臺的論調,有科學無國界都是在為全人類做貢獻的傻白甜言論,等等等等。
陸道升對此沒那麼多看法,出國不回國本身是個人選擇,回國表示敬佩,不回國也沒什麼好指摘的。
但有一點是讓他比較膈應的是,附著在這股留學浪潮上,形成的一種把出國當做希望和輝煌的思潮。
陸道升前世讀大學的時候,不爭取出國差不多就是不上進的代名詞,準備託福、雅思、GRE這些留學英語考試就是勤奮努力拼搏的表現。
校園裡流傳著一個個努力備考英語留學成功的勵志故事,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出國留學”才是人上人的意味,能留在國外不回國來才是能力強的表現。
陸道升覺得這不對,享受完國家補助去而不返的人,憑啥能對留在國內建設國家的人有優越感呢?
就憑留學英語考試成績更好嘛?不看實際貢獻的?
造成這一現象自然少不了新西方英語培訓學校的功勞。
由於新西方創始人俞老農本身是燕京大學老師出身,自己想出國留學就準備了留學英語考試,後生活所迫需要謀生就開始借自身經驗來做留學英語考試的培訓。
當時華青大學和燕京大學裡有大量憧憬出國的頂尖學子,不論個人素質還是學習態度都是極其優秀,俞老農很快聚攏了足夠多的學生,並且在優質生源的支援下取得了驚人的好成績。
這很快就幫他形成了品牌效應,新西方英語培訓學校也孕育而生。